概要:2.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默读题目。现在我们把例2和例1比较一下。例1是已知什么数,求它们的什么?指出:在例1里,已知两个因数,求它们的积,用乘法。提问:同例l相比,例2的两小题与例1都是哪三个数量?与例1有什么不同?例2与例1在已知条件和求的问题上有怎样的关系?(结合题意说明是相反的。)从例1的算式上看,例2第(1)、(2)题是已知什么,求的什么数?要怎样算?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和例1相比,这两道除法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的什么算法?想一想,怎样的运算叫做除法?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书上读一读。(2)提问:你仔细看一下三个算式,除法与乘法是不是相反的关系?除法对于乘法来说,是怎样的运算?(板书)(3)在除法算式里,已知的积叫做什么数?(板书: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什么数?(板书:除数)求出的另一个因数叫做什么数?(板书:商)(4)说说下面各算式的意义。76÷19=( ) 8l÷3=( ) 100÷25=( )
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1),标签:小学四年级教案范文,http://www.laixuea.com2.教学例2。
(1)出示例2。让学生默读题目。
现在我们把例2和例1比较一下。例1是已知什么数,求它们的什么?
指出:在例1里,已知两个因数,求它们的积,用乘法。
提问:同例l相比,例2的两小题与例1都是哪三个数量?与例1有什么不同?例2与例1在已知条件和求的问题上有怎样的关系?(结合题意说明是相反的。)
从例1的算式上看,例2第(1)、(2)题是已知什么,求的什么数?要怎样算?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得数,老师板书。
和例1相比,这两道除法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用的什么算法?
想一想,怎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让学生在书上读一读。
(2)提问:你仔细看一下三个算式,除法与乘法是不是相反的关系?除法对于乘法来说,是怎样的运算?(板书)
(3)在除法算式里,已知的积叫做什么数?(板书: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什么数?(板书:除数)求出的另一个因数叫做什么数?(板书:商)
(4)说说下面各算式的意义。
76÷19=( ) 8l÷3=( ) 100÷25=( )
提问:这里的三个算式表示的都是怎样的一种运算?
小结:所以,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教学一个数是l或0的乘法计算。
(1)口答。
4X1= 4X0= 0X0=
(2)提问:一个数乘以1,得怎样的数?一个数乘以0得什么数?0能作除数吗?
看一看,课本第74页上是不是这样说的。
三、课堂练习
1.让学生做"练一练"第1、2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课本上。
提问:第1题为什么用乘法?第2题为什么用除法?
追问: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怎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2.让学生做练习十五第1题。
让学生说说各怎样算的,并应用乘、除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乘法或除法做?
3.看第2题图,弄清乒乓球每袋5个,每箱装200个。
让学生提出乘法和除法的问题,说说怎样想到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你知道了些什么?请你告诉大家。
(十三)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75页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练一练",练习十五第3-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应用这些关系对乘、除法进行验算,以及求乘、除法算式里的未知数x。
2.使学生受到初步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练习十五第3题)
用口算卡片让学生口算练习十五第3题。
2.口算。(小黑板出示)
4X6:二: 12X3::: 24X4:::
24÷4= 36÷12= 96÷24=
24÷6= 36÷3= 96÷4=
提问:从上面三组题看,乘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是怎样的运算?除法对乘法来说,有怎样的关系?
3.引入新课。
我们看每一组算式里的三个数,其中两个数相乘等于一个数,反过来,两个数相除又等于另一个数,这就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算式里和除法算式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整理乘、除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