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第三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为什么要把小数乘、除法混合编排?有两点考虑:第一,小数与整数相乘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便于转化成整数乘、除法,便于学生自主探索算法。而小数乘小数以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因此,分开编排有利于学生根据不同计算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第二,由于小数乘、除法的知识点较多,难点相对集中,分开编排会消除长时间学习的厌倦心理,也便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2.为什么要结合小数乘、除法探索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传统教材中,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般安排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中。本套教材把这一内容移至本单元教学,基于二点:第一,专家认为,用“扩大”和“缩小”表达一个数扩大或缩小的状况不规范,如:把30扩大5倍,30是1倍;把30缩小5倍,6是1倍。1倍数发生了变化。结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标签:小学五年级教案范文,http://www.laixuea.com第三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为什么要把小数乘、除法混合编排?
有两点考虑:第一,小数与整数相乘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便于转化成整数乘、除法,便于学生自主探索算法。而小数乘小数以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理解计算方法的难度相对较大,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因此,分开编排有利于学生根据不同计算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第二,由于小数乘、除法的知识点较多,难点相对集中,分开编排会消除长时间学习的厌倦心理,也便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机会。
2.为什么要结合小数乘、除法探索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传统教材中,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一般安排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单元中。本套教材把这一内容移至本单元教学,基于二点:第一,专家认为,用“扩大”和“缩小”表达一个数扩大或缩小的状况不规范,如:把30扩大5倍,30是1倍;把30缩小5倍,6是1倍。1倍数发生了变化。结合小数乘、除法安排上述内容后,由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则可表述为“把小数点向右(或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等于把这个数乘(或除以)10、100、1000……这样,就可避免学生认知上的矛盾。第二,这样安排,利于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把握规律,提高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考虑到探索规律时会涉及乘、除数是四位数的乘、除法,教材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3.要准确把握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例1和相应“试一试”“练一练”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先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0.8×3的计算方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介绍用竖式计算0.8×3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中小数的位数是相同的。接着,要求学生分别用加法和乘法计算2.35×3,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积累对小数与整数相乘计算方法的感性认识。第二层次,通过“试一试”,先要求学生用计算器计算三道小数与整数相乘的题目,并观察每题中积和因数的小数位数有什么联系;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联系例题获得的感性认识,归纳出整数与小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第三层次,通过“练一练”,让学生巩固初步理解的计算方法。
4.要切实理解探索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活动 线索。
例2、例3的内容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直接提出“5.04乘10、100、1000各是多少”的问题,要求学生先用计算器计算,再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初步感知规律。第二层次,让学生再找出几个小数,用它们分别乘10、100、1000,并观察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丰富对规律的感性认识。第三层次,讨论、归纳:把一个小数乘10、100、1000……只要把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并让学生根据等式的自反性,自主领悟其逆命题。第四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应用规律把以“千克”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为单位的数,初步体会规律的应用价值。
例5、例6的安排与例2、例3类似。其教学可仿照例2、例3进行组织。
5.要仔细分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几种典型情况,并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探索学习。
例4主要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结合情境,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教学时,可以先鼓励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把9.6元转化为96角或9元6角计算出结果;再出示完整的除法计算竖式,并讨论“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讨论中,可以联系具体情境理解,也可上升为小数的意义、除法的意义解释:因为被除数的小数部分是6个0.1,把6个0.1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0.1,即0.2,所以商的小数点应该点在整数部分的3和小数部分的2之间。第二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除到被除数末尾,余数不是0,需要添0后再除”。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例题给出的不完整的竖式,说说除得余数2后,为什么要继续往下除,为什么可以在2后面添0,添0后得到的“20”表示20个几分之一。从而使学生明白:除得余数2以后,如果不继续往下除,只能说明每千克香蕉的单价大约是2元,而不能得到准确的单价;在2后面添0的依据是小数的基本性质;添0后得到的“20”表示20个十分之一。第三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个位不够商1时,要商0”。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用竖式算一算,再根据学生的计算情况,讨论“个位不够商1,怎么办?”使学生明确:因为个位不够商1,所以要在商的整数部分写上0,并点上小数点,继续往下除。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