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6.要准确理解“面积是多少”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功能。目的有两个:第一,突出图形变换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第二,让学生初步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图中不满整格的都看作半格来计算,或通过平移把有关图形进行转化。最后,比较用不同方法算出的结果,体会不同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合理性。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计算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应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第一段,为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二,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教材分析,标签:小学五年级教案范文,http://www.laixuea.com6.要准确理解“面积是多少”这个实践活动的教学功能。
目的有两个:第一,突出图形变换在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作用;第二,让学生初步掌握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平面图形的面积。
启发学生图中不满整格的都看作半格来计算,或通过平移把有关图形进行转化。最后,比较用不同方法算出的结果,体会不同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合理性。
第二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应用公式计算有关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部分教材分四段安排:
第一段,为教材第12~14页的例1、例2、例3和练习二,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第二段,教材第15~18页的例4、例5和练习三,主要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第三段,教材第19~21页的例6和练习四,主要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
第四段,本单元的整理与练习。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由扶到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策略。
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再让学生学会“怎样转化”。这部分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例1比较两组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引导学生明确:有些复杂的图形可以通过“分和移”转化成相对简单的图形。例2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具体方法。例3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引导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具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缺少的仅是具体的转化方法,所以教材着重指导“怎样转化”。这部分内容安排两道例题。例4通过计算平行四边形中三角形的面积,启发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反过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例5通过分组操作,引导学生再次经历“猜想、验证、初步归纳、分析推理、得出公式”的过程。
教学梯形面积时,考虑到学生不仅有“通过转化推出面积计算方法”的意识和经验,而且把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与把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的方法是类似的,所以教材只安排了一道例题,让学生自主操作并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要让学生经历公式推导的过程。
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数学内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这一个过程。如:例4教学时:①用公式或数方格算出图中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②直观判断每个涂色三角形的面积。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③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呢?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验证此前的认识。④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为教学例5打基础。教学例5时,①让学生从附页中任选一个三角形剪下来,②提问:你选的这个三角形可以与例5中的哪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③学生操作后,要求算出每个三角形以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填表,建立初步猜想: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计算吗?④引导学生综合小组内同学得到的数据,验证上面的猜想,并初步归纳出结论。⑤组织讨论教材提出的三个问题,使学生在合乎逻辑的推理中,进一步确认公式是正确的,并感受数学思考的严密性。
3.要充分发挥方格图(点子图)的作用。
方格图设计的练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在方格图上给出一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与它面积相等的其他图形。如P14、1;P23、4。第二,在方格图上给出一组图形,要求学生判断图形的大小关系。如P17、5;P21、2;P22、1。第三,要求学生在方格图上自主设计图形。如P17、6。练习的优点:第一,有利于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图形相互关系的思考上,从而避免一些具体测量活动对数学思考本身的干扰;第二,有利于学生通过反复尝试,在不断的调整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便于学生直观地验证操作和思考的结果。教学时,一要让学生多准备一些这样的方格纸,以便随时开展此类活动;二要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自觉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