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32 ( ) 240 ( )学生先独立口算、填写,然后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全班交流。[设计意图]通过两组练习,使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规律,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作些孕伏。(三)、解决问题1、一个计算器24远,李老师要买4个。他带了100远,钱够吗?学生讨论:怎样算?有没有不同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每棵树苗16远,买3可送一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学生理解题意,大胆思考。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三) 、动脑筋:先找规律,再计算。110+120+130+140+150=( )×( )220+230+240+250=( )×( )(四)、教材第48页“思考题”。1、读题,理解题意。2、自主尝试。3、讲述解答过程。板书设计练习课辅导记录:个别学生经过两节课后,仍然不熟练,进行了辅导.课题3:笔算乘法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及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标签:小学四年级教案范文,http://www.laixuea.com32 ( ) 240 ( )
学生先独立口算、填写,然后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两组练习,使学生感悟积随因数变化的规律,为后面学习“积的变化规律”作些孕伏。
(三)、解决问题
1、一个计算器24远,李老师要买4个。他带了100远,钱够吗?
学生讨论:怎样算?
有没有不同的方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每棵树苗16远,买3可送一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学生理解题意,大胆思考。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 、动脑筋:
先找规律,再计算。
110+120+130+140+150=( )×( )
220+230+240+250=( )×( )
(四)、教材第48页“思考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自主尝试。
3、讲述解答过程。
板书设计
练习课
辅导记录:个别学生经过两节课后,仍然不熟练,进行了辅导.
课题3: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49页及练习七的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与他人交流笔算的过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材分析:
教材精心选择以简单的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了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教材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乘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定位。
教学准备:情境图、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最想到哪里去旅游?
如果我们从济南到青岛,乘火车要用3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请大家算算,从济南到青岛大约有多少千米?
学生讨论,然后交流,你是怎么算的?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旅游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如果我们乘汽车去北京要用12小时,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5千米,请大家算算去北京有多远?
学生继续讨论计算方法,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
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怎样列式?
学生说出算式:145×12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1、 怎样计算145×1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全班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笔算方法。
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中带内研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揭示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