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说“木叶”》教案教学目标: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三、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教学难点、重点: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一.预习诊断(课件展示)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A.陆厥(jué)招徕(lài)橘颂(jú)B.寒砧(zhēn)涔阳(qín)万应锭(dìng)C.窸窣(cuì)曙光(shǔ)柳恽(jūn)D.亭皋(gāo)竹筌(quán)干燥(cāo)明确:A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案(4套),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五,http://www.laixuea.com 1)《说“木叶”》教案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难点、重点:
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一.预习诊断(课件展示)
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
A.陆厥(jué)招徕(lài)橘颂(jú)
B.寒砧(zhēn)涔阳(qín)万应锭(dìng)
C.窸窣(cuì)曙光(shǔ)柳恽(jūn)
D.亭皋(gāo)竹筌(quán)干燥(cāo)
明确:A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三.讨论问题抓住精髓(课件展示问题)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木叶”和“树叶”、“落叶”和“落木”有什么区别?
3.“木”在形象上有那些艺术特征?
明确:1.“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2.“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它们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因此“树叶”可简化为“叶”;“木叶”:“木”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使人常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之间是不一致的。
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落木: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四.阅读迁移(见课本)
《青与绿》一文与《说“木叶”》相近,试作比较阅读。
五.关于意象(课件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