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时间:10-14 10:21:23来源:http://www.laixuea.com 小学六年级教案阅读:8457

    概要:2、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1)根据已有的数量关系,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在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例3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这是一个难点。教材以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引出学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这个数量关系列出2÷ 、 ÷ 这两个除法算式。(2)先估算再验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算式列出后,请同学们估一估2÷ 的结果是多少,是比被除数2大还是小?然后想办法进行验证,可以画线段图,也可以用纸条折一折,完成后同桌进行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为发现被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留下悬念。(3)借助直观图形,理解“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教材是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已知2/3小时走了2 km,可以先求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2的 是多少,用2× ;在此基础之上,再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除法》教材分析,标签:小学六年级教案范文,http://www.laixuea.com

      2、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1)根据已有的数量关系,引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

      在分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例3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这是一个难点。教材以比较小明、小红两位同学“谁走得快些”,引出学生根据“路程÷时间=速度”这个数量关系列出2÷ 、 ÷ 这两个除法算式。

      (2)先估算再验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算式列出后,请同学们估一估2÷ 的结果是多少,是比被除数2大还是小?然后想办法进行验证,可以画线段图,也可以用纸条折一折,完成后同桌进行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为发现被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留下悬念。

      (3)借助直观图形,理解“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教材是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思考,已知2/3小时走了2 km,可以先求1/3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2的 是多少,用2× ;在此基础之上,再求1小时走了多少千米,也就是3个 小时走了多少,用2× ×3;再根据乘法结合律转化为2× 。解决问题的思路过后,再把整个算式连起来观察,从而得出“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最后把这个结果与刚才的猜测进行验证。

      接下来小红的速度可以直接用刚才的方法进行计算,还是先估算再验证。

      例3的教学,从始至终都体现了一种转化的思想。将“图”与“式”相对照进行解释、分析、说理,使学生在讲述算理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便捷性、科学性的优势。

      (4)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归纳算法

      在此基础上,结合例2和例3的计算,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1)通过解决问题,理解分数混和运算的顺序

      例4以小红剪彩带做纸花送同学为题材,通过解决问题,引出涉及分数除法的混合运算,使学生看到已经掌握的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运算。

      (2)安排适当的练习,比较不同的算法

      练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比较计算分数连除或连乘除的两种算法。使学生看到把除转化为乘,然后一次约分比分步计算更简便。解决实际问题时,既可以列综合算式,也可列分步算式。

      (3)练习处理

      33页练习八第6题可以结合分数除法的具体含义来说明理由。例如 ÷3,可以想把 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比被除数小。也可以结合计算方法来说明理由。例如, ÷3= × ,也就是求 的 是多少,所以商比 小。

      35页练习九第2题,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是42÷15×6,即疏忽了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本题也可以先算5层楼是15层的 ,再求42 m的 是多少。

      4、鼓励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这一部分主要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1)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学信息

      例1是以医生讲述的生理常识为内容载体,以小明告诉的信息为条件,提出问题。例题中“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是一个多余条件,需要学生通过审题、分析加以识别。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往往需要我们从各种信息里筛选出来,所以像例1这样有多余条件的问题情境,比较接近真实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识别能力。

      (2)分析数量关系,必要时可以结合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第一个问题要求小明的体重,可以问学生:要求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条件?数量间的关系是什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并解答出来。

      学生根据“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 ”这个条件,列出关系式:小明体重× =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还可以画一条线段表示小明的体重,平均分成5份,水分占4份来帮助理解题意。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小学六年级教案小学六年级教案范文数学学习 - 数学教案 - 小学六年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