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0~81页的例1、例2。教学目标: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2. 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师生准备:小棒、白纸、三角形、稳定性学具、练习卡。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 导入新课1、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见过三角形?2、屏幕显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二、操作感知 理解概念(一)动手操作,发现特征1、师:你能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动手操作)2、投影展示学生动手做的三角形。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性》,标签:小学四年级教案范文,http://www.laixuea.com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80~81页的例1、例2。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 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
师生准备:小棒、白纸、三角形、稳定性学具、练习卡。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导入新课
1、说一说:生活中哪里见过三角形?
2、屏幕显示: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上的三角形。
二、操作感知 理解概念
(一)动手操作,发现特征
1、师:你能自己做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
2、投影展示学生动手做的三角形。
生1:用小棒摆的一个三角形。
师:你们对他摆的三角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他摆的三角形小棒与小棒处没有粘牢。
师:你愿意上来让这个三角形变得更完美些吗?
生2:用白纸折了后剪出来的一个三角形。
3、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一个。
比一比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对优先者进行适当鼓励。)
4、交流观察: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5、学生汇报。
6、学生尝试标出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7、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8、教师引导认识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的特点。(板演)
(二)概括定义
1、引导:大家对三角形的特性达成了一致的看法。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2、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下面几种情况:
(1)有三条边的图形叫三角形或有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2)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叫三角形;
(3)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的图形叫三角形;
(4)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5)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3、请学生对照上面的说法,议一议:下面的图形是不是三角形?
课件演示,学生判断。
4、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
5、阅读概念(课件出示),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这个概念的,其中哪些词最重要?组织讨论,理解“三条线段”“围成”。
教师用准备好的三条线段的教具在屏幕上演示帮助理解关键词:三条线段、围、相邻两个端点相连。学生发现: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能准确无误地围成三角形。
学生齐读三角形的定义。(屏幕显示)
(三)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命名: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三角形也有,数学上通常用三个连续的大写字母A、B、C来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就叫做三角形ABC,这个顶点就叫做顶点A、顶点B、顶点C;这条边就叫做线段AB、线段AC、线段BC。
三、观察操作 掌握画高
(一)自主探究 掌握画高
1、老师这儿有一个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出发向对边画了好几条线段(屏幕显示)哪一条最短?为什么?
回忆旧知:什么是高?
2、学生尝试在练习卡的三角形上画高。
3、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畅谈画高时的感想与收获。
反馈:你是怎么画的?
4、教师根据学生作品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有效的指导。
这是三角形的一组底和高吗?画出其他的底和高,画后提问:三角形有共几组相对应的底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