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课 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内容: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练习五、我们的试验田教学要求: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第一课时(面积的含义)教学内容:第74-75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2、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标签:小学三年级教案范文,http://www.laixuea.com课 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内容: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练习五、我们的试验田
教学要求: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第一课时(面积的含义)
教学内容: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
教学难点: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例1:面积的含义
出示挂图问: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让生观察回答。)
1、在这幅图中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物体,这些物体都有它的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的表面和国旗的表面,并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思考比的是物体的什么?师生讨论后师板书:表面的大小
2、你能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和文具盒的面并比一比谁的面比较大,谁的面比较小吗?(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集体反馈)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物体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通常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物体的面积。如黑板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积。
1、请同学们说一说什么是课桌的面积,文具盒、课本的面积?
2摸一摸课桌和凳子的面,比一比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3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让学生任意说。指名说,再同桌说。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语言,要强调是物体的哪个面的面积。)
例2:比较面积的大小
出示大小不一样的两个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
1、它们有面积吗?谁来摸摸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积在哪里?你能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
2、小组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a、重叠法
b、用同一张纸去量(这种方法学生不一定能想到,可作为要求,直接让学生去量一量)
c、……
二、试一试:
1、P75 1 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A. 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去摆一摆
B. 在另一张纸上描出这两个图形,再剪下来比较
C. ……
2、每人各画一个平面图形,与同桌指一指它们的面积,并比比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小结:刚才我们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都是用眼睛看的,因为我们所说的两个物体的面积相差比较大,用眼睛就能比出来。可有时眼睛也有欺骗我们的时候,直接观察不一定可*,遇到两个物体的面积比较接近的时候,可用重叠法、同样大小的小纸片去量一量
三、想想做做:
1、提醒学生不要用手指尖去指面的边框,而要用掌心去摸遍面的全部。
2、(1)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是怎么数出来的?(重点)
3、追问: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