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学目标]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自读程序]一、一读--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二、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三、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四、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五、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第一课时一、 精要了解作者及其性情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高一下):《归去来兮辞》教案,标签:语文相关,http://www.laixuea.com
[教学目标]
一、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二、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三、弄懂并积累“来、胡、奚、而、以、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自读程序]
一、一读--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二、二读--概括地读,分清层次,理清各层次的大意。
三、三读--细细品读,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五、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说明:诗歌、辞赋一定要强调读,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文言诗歌、辞赋,尤要强调如此。
第一课时
一、 精要了解作者及其性情
陶潜(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后人亦有疑其说者。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者。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散文以《桃花园记》最有名,而辞赋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渊明集》。
注意几点:
1、陶渊明青少年时,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和“骞翮思远翥”的壮志,但由于东晋当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难有通过做官来伸展志向实现抱负的机会。
2、他家乡在靠近庐山的江南农村,那里特有的秀丽风光陶冶了他率真洁净、无拘无束的品格。虽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但并不甘心终老田园,青年时代的他也渴望有所作为,但生逢乱世,又没有高贵的门阀可资凭借,他又“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厌倦官场世俗条框的束缚,所以总处在“一心处两端”(出仕与归隐)的情状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从此13个年头,时官时隐,达3次,做官时间总计不过四五年。这种矛盾的情状一直贯穿一生。
3、本篇写在作者辞官隐之前,不是像课本注释中所说的写在辞官归隐之初。也就是说,本文是辞官归隐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写实之作。这是许多选本和鉴赏文章都弄错了的。我们的课本也以讹传讹,弄错了。
4、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托他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二、通过序文,了解陶潜辞官归隐的原因。教师大体解释序文大意,也可以印发给学生。指出三点理由:
1、“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
3、“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
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三、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