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视贯彻启发式原则。究竟什么是“启发式”呢?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视探讨,至今大家对启发式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毛主席在1929年提出的十大《教授法》中,第一条就是:“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可见他很重视启发式。我这里主要谈自己对启发式精神实质的体会,以及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贯彻启发式原则的。一、启发式原则的精神我理解启发式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宜生搬硬套,僵死不变。(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统一起来,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启发诱导,促进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考虑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达到教是为了学,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由此看来,教的成分应该由多到少,从扶到放;自学的成分要逐渐增多,以至完全独立自学。如果光有教师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生学的积极性,必然无法达
教学随笔:阅读教学要贯彻启发式原则,标签:教学随笔范文,http://www.laixuea.com
我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视贯彻启发式原则。究竟什么是“启发式”呢?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很重视探讨,至今大家对启发式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毛主席在1929年提出的十大《教授法》中,第一条就是:“提倡启发式(废止注入式)。”可见他很重视启发式。我这里主要谈自己对启发式精神实质的体会,以及我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贯彻启发式原则的。
一、启发式原则的精神
我理解启发式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教学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宜生搬硬套,僵死不变。(二)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应当统一起来,教师要正确估计学生的心理活动,善于启发诱导,促进发展;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要考虑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达到教是为了学,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由此看来,教的成分应该由多到少,从扶到放;自学的成分要逐渐增多,以至完全独立自学。如果光有教师教的积极性,没有学生学的积极性,必然无法达到教和学的统一。(三)启发式教学,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外因(但不是唯一的外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内因,内因是基础。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教虽是外因,但不是一般的外因,而是起主导作用的外因。因此,作为教师就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笨,埋怨学生不动脑筋、启而不发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善于运用精湛的教学艺术,打开儿童智慧之闸,并为他们的智能发展搭桥、铺路;引导他们方向明确、思维对路;通过学生自己艰苦的脑力劳动,并享受到劳动后丰收的喜悦。从语文教学活动看,老师应该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智能发展的潜力,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老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主要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看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高低。
二、对我国古人启发式精神的探讨,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曾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什么叫“启”呢?即“开其意”。什么叫“发”呢?即“达其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察颜观色,善于听取学生的发言,善于调查研究。学生想知道而又不知道,想说而又说不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心理上产生了愤悱,注意力集中,凝神深思,但是思路又不通。比如,上课时老师提出一个词,让学生再换一个类似的词,他们一时想不出来,老师让学生再想想,或者稍加提示,学生马上领悟了,即意开词达,这就是启发。但是孔子是等待学生有了愤悱,才进行启发,今天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教育理论大大地提高,孩子们眼界开阔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发展,我们做老师的就不能等待学生愤悱,而是要用积极的方法,去为他们创造愤悱。创造一个愤悱,进行一次启发,学生恍然大悟,再创造一个愤悱,再进行一次启发,学生再恍然大悟。这样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学习语文的能力不断达到新的境界。对古人经验不是照搬,而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
三、在阅读教学中,贯彻启发式原则,提高阅读能力的几点做法
(一)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在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审题,问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这是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回国时,向朝鲜人民告别时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是对谁说的呢?”学生说是对阿妈妮说的。再读第二段,他们说是对小金花说的;再读下面一段,学生说是对大嫂说的。我说到底对谁说的呢?学生只能说出阿妈妮、小金花、大嫂三个人。我进一步问:“送别志愿军是不是只有这么几个人呢?”学生思路活跃了,他们说:这句话是送别时志愿军对朝鲜人民说的;有的学生说:也是朝鲜人民对志愿军说的。这时学生的认识显然上升了一步。我又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大家边读边想:“阿妈妮、小金花、大嫂,她们对志愿军是什么样的友谊呀?”先让学生读或说朝鲜人民救护志愿军,支援志愿军,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学生情感激动。这时再问他们:“这是什么样的友谊呀?”学生思维积极。有的说:“阿妈妮为了给志愿军送打糕,冒着炮火硝烟来到阵地上,自己却昏倒在路旁;为了救出志愿军伤员,她献出了自己唯一的小孙孙,这是血的友谊。”有的说:“大嫂为了给志愿军采金达莱花,被炸倒在血泊里,失去了双腿,这也是血的友谊。”……我紧接着又问:“那么志愿军战士在朝鲜的领土上洒遍了自己的鲜血,像罗盛教、邱少云……,这是什么友谊呢?”学生们激动地说:“血的友谊。”“那么‘再见了,亲人!’虽然是一句亲人之间告别的话,但是充分表达了中朝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友谊?”学生马上认识到中朝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这就启发了学生把具体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逻辑思维,并促进了学生对课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个别事例归纳出一个道理,即从分析综合中作出判断和概括。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由浅入深的启发式提问,就可以促进学生认真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www.laixue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