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语文论文:善用艺术空白 发展学生思维

    时间:11-23 00:34:56来源:http://www.laixuea.com 语文论文阅读:8244

    概要: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等方面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设计了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如果出现哪些情况,诸葛亮的计划就会失败?”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大胆预测:如果第三天没有大雾、回去时不是顺风顺水、鲁肃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或者曹操派兵出来或射火箭,诸葛亮的计划都会失败。接下来我又设计了以下的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草船借箭》教学片断】师:但是,这些情况(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没有出现,因为诸葛亮事先都料到了。那么,是不是诸葛亮就没有未料到的情况呢?看谁赛过诸葛亮,帮他找找美中不足?学生纷纷读书,交流举例:生:诸葛亮说:“三天之后,请派五百军士到江边取箭。”既然是造箭,怎么会到江边取呢?如果周瑜再细心琢磨,就会发现问题。生:老师,我也发现了问题。造十万枝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非常清楚,十天也造不好十万枝箭。这时,只要周瑜多派亲信跟踪调查,也会发现问题。生:老师,我也能发现问题。文中说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翎毛、胶漆,周瑜就应该产生怀疑,进而发现问题。生:老师,我还可以联系

    语文论文:善用艺术空白 发展学生思维,标签:语文论文范文,http://www.laixuea.com
      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引导学生从“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等方面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设计了一个逆向思维的问题:“如果出现哪些情况,诸葛亮的计划就会失败?”孩子们联系上下文大胆预测:如果第三天没有大雾、回去时不是顺风顺水、鲁肃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或者曹操派兵出来或射火箭,诸葛亮的计划都会失败。接下来我又设计了以下的批判性思维的问题:
      【《草船借箭》教学片断】
      师:但是,这些情况(指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都没有出现,因为诸葛亮事先都料到了。那么,是不是诸葛亮就没有未料到的情况呢?看谁赛过诸葛亮,帮他找找美中不足?
      学生纷纷读书,交流举例:
      生:诸葛亮说:“三天之后,请派五百军士到江边取箭。”既然是造箭,怎么会到江边取呢?如果周瑜再细心琢磨,就会发现问题。
      生:老师,我也发现了问题。造十万枝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非常清楚,十天也造不好十万枝箭。这时,只要周瑜多派亲信跟踪调查,也会发现问题。
      生:老师,我也能发现问题。文中说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翎毛、胶漆,周瑜就应该产生怀疑,进而发现问题。
      生:老师,我还可以联系《三国演义》来指出诸葛亮的不足。正是诸葛亮错用马谡,才导致了丢失街亭。”
      生:“诸葛亮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过问,最终操劳成疾,过早去世。一生中,只做到了三分天下,却没有实现一统天下的伟业。”
      再如:《捞铁牛》中的怀丙和尚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捞铁牛?《乌鸦喝水》中的乌鸦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喝到水?《南辕北辙》中的那个人就真的不能回到楚国吗?引导学生从多向思维的角度去发散,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把学生带进了多姿多彩的创新思维王国之中。
      五、在结尾处延伸
      有些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留给读者无穷无尽的去遐想的空间。教学时,只要我们稍加点拨,就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种,迸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如:【《草船借箭》结尾教学片断】
      师:文中的结尾写道:周瑜知道了借箭的经过,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但并没有写出鲁肃、曹操的反应。试想:这时,鲁肃、曹操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生:鲁肃心中暗喜,说:“周瑜心胸狭窄,哪是诸葛亮的对手!”
      生:曹操气急败坏,说:“诸葛亮骗我十万枝箭,此仇不报非君子!”
      生:曹操又气又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一定要得到他,称霸天下!”
      生:曹操强忍愤怒,安慰自己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失败,下次再来!”
      像这样意犹未尽的结尾也不少,如《狼和小羊》中“狼向小羊身上扑去”以后,结果会怎样?《狐狸和乌鸦》中狐狸从乌鸦口中骗得一块肉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想象,去续编,去延伸,去畅游创新思维的王国……www.laixuea.com
      爱因斯坦指出:“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课文的内容和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在头脑中创造性地形成新的表象。当我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的隐含处、矛盾处、简明处、扩散处、结尾处捕捉到“艺术的空白”后,就应当放飞孩子们的心灵,鼓励他们大胆地多角度去想象,及时地挖掘、填补这些艺术的空白。孩子们进行发掘和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就是对文本进行了再一次的创造。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空间。
      注:①见《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0期王亚红《巧借“逼近”,促进“生成”》,有改动。
      

    上一页  [1] [2] [3] 


    Tag:语文论文语文论文范文语文学习 - 小学语文 - 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