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教案

    时间:11-24 13:59:28来源:http://www.laixuea.com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阅读:8950

    概要: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五、布置作业。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2.诵读第4段。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述文天祥的遭遇。1.复述的准备。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2.学生分段复述。(略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教案,标签:高中语文必修三,http://www.laixuea.com
      3.板书示例(在全班讨论中随手写出)。
      4.据板书即可归纳出记叙、抒情和说明相结合的写法(说明:由于第4段中也含有议论成分,把议论加进去也可)。
      五、布置作业。
      1.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要求是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不要照书逐字逐句对译,培养领悟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诵读第4段。
      要求当堂成诵,读得有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述文天祥的遭遇。
      1.复述的准备。
      分两步:先逐段讨论复述中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全班齐读一遍。
      第1段应注意的是:①时间(只有两天,即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和“翌日”)。②出使元营原因(兵临城下、“北邀当国者相见”)。③作者的意图(“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④作者任职及官衔。
      第2段应注意的是:①主要是被拘留和被挟北行二事。②先说初至北营的情况,后说情况的变化;说情况的变化,又是先说变化的原因,后说变化的过程。③说被拘留一事,重在“求死”一语;说被挟北行一事,重在“隐忍以行”一语。
      第3段应注意的是:①重点是在真州和维扬两地的遭遇,一起一落要说得清楚。②出北海以后只说南返的路线。
      2.学生分段复述。(略)
      提示:复述中可适当地利用注释中提供的史料。
      二、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出大的层次。可分两层:前一层(开头至“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抒发在所历险境中的情怀;后一层(“呜呼!死生,昼夜事也”至段末)抒发作序时“痛定思痛”的情怀。
      >>>前一层是诵读中的难点。用“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统领出以下18个排比句,关键是要记住这18个排比句的顺序。以下是按行程排列的简表,有助于记忆(学生边读边归纳)。
      ①在临安城外北关:诋大酋;骂逆贼;与贵酋争曲直。
      ②京口至真州:备不测;为巡船所物色;逐之城外。
      ③在扬州:竟使遇哨;进退不由。
      ④杨州至高邮:桂公塘土围中;贾家庄受凌迫;迷失道;避哨竹林中;制府檄下。
      ⑤城子河至通州:舟与哨相先后;至海陵,如高沙;道海安、如皋;几以不纳死。
      ⑥航海南归:以小舟涉鲸波。
      2.诵读练习。
      基本方式是齐诵、自由练习诵读、诵读的检查。以下是指导诵读的要点:
      ①可以分层练习,难背诵的地方(主要是上表中③④⑤三项,即由扬州经高邮至通州这一段经历)要反复进行练习。
      ②要提示学生,18个排比句中包含着叙事成分,作为前两段概括叙事的补充,但它们的基调是抒情,抒发了作者为国捐躯、万死不辞的情怀,读时要表现出这种基调来。
      ③为了有效地表现出这种基调,首先要突出各句中的重音,如“诋”“骂”“争”“备不测”“物色”“仿徨”等等;其次要注意停顿,每个分号处都应有较长的停顿。
      ④要细心品味两上“呜呼”和三个“矣”所表现的语气是有区别的。第一个“呜呼”表达了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的感情;第二个“呜呼”表达了山河破碎、国事难为的伤痛;第一个“矣”处于统领句末,有提示下文的作用,宜重读;第二“矣”处于前一层结句之末,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宜轻读;第三个“矣”,处在文意转折(“而境界危恶”)之前,宜急收。www.laixuea.com
      ⑤后一层(第二个“呜呼”至段末)语气逐句上升,至痛如何哉”达于高潮。
      三、归纳中心思想。
      1.讨论问题。
      ①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②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③“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限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④文末特地点出诗集的题名,有什么含义?(以磁针南指比喻作者效忠祖国的强烈感情。)
      2.中心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在国难当头时刻锐身自任的气概、坚贞不渝的节操和以死报国的决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Tag: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三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必修教案 - 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