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时间:10-14 10:26:03来源:http://www.laixuea.com 外国文学阅读:8748

    概要:3、雪莱(1792-1822,PercyByssheShelley):生前遭到恶意中伤,死后名声远扬。出生于乡间地主家庭,父亲是个爵士,饶有家产而目光短浅。但家族传统中也有反叛性,最经常的表现形式是私奔。母亲是郡里有名的美人,不过她更喜欢强憾的男性,作为长子雪莱太羸弱了,所以母亲对他很冷淡。雪莱6岁开始学拉丁文,12岁进伊顿公学,他长得太美了--一种孩子的稚嫩和女性的柔媚,加上他居然公开反叛学校里残酷的学仆制度,一些同学组织了“恼雪团”欺负他,这可能也加重了他的反叛性格。此外,雪莱一直都很虚弱,神经疾患,发烧,需要用鸦片,培养了他的诗人气质。18岁进入牛津大学,有“骂自己的父亲和国王的习惯”,被同学称作“疯子雪莱”和“不信神的雪莱”。为此,在圣诞节他回到家乡时遭到母亲的惩罚:母亲不让女儿们和雪莱有接触,已经定婚的表妹也被解除与雪莱的婚约、嫁给了一位正统的绅士。雪莱准备了毒药和shou枪,不过未走上绝路,他回到学校,不久就发表了《无神论的必要性》,甚至寄了两份给主教,因此而被学校开除。雪莱的思想是种不成熟的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概述,标签:外国文学知识,http://www.laixuea.com
      3、雪莱(1792-1822,PercyByssheShelley):生前遭到恶意中伤,死后名声远扬。
      出生于乡间地主家庭,父亲是个爵士,饶有家产而目光短浅。但家族传统中也有反叛性,最经常的表现形式是私奔。母亲是郡里有名的美人,不过她更喜欢强憾的男性,作为长子雪莱太羸弱了,所以母亲对他很冷淡。雪莱6岁开始学拉丁文,12岁进伊顿公学,他长得太美了--一种孩子的稚嫩和女性的柔媚,加上他居然公开反叛学校里残酷的学仆制度,一些同学组织了“恼雪团”欺负他,这可能也加重了他的反叛性格。此外,雪莱一直都很虚弱,神经疾患,发烧,需要用鸦片,培养了他的诗人气质。18岁进入牛津大学,有“骂自己的父亲和国王的习惯”,被同学称作“疯子雪莱”和“不信神的雪莱”。为此,在圣诞节他回到家乡时遭到母亲的惩罚:母亲不让女儿们和雪莱有接触,已经定婚的表妹也被解除与雪莱的婚约、嫁给了一位正统的绅士。雪莱准备了毒药和shou枪,不过未走上绝路,他回到学校,不久就发表了《无神论的必要性》,甚至寄了两份给主教,因此而被学校开除。雪莱的思想是种不成熟的青年的思想,但这种思想的精神却是18世纪所理解的那种自由的精神。在他去世的那年,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自称无神论者,他回答说:“我用这个名称是为了表达我对迷信的厌恶。我接过这个称呼,就象骑士拾起手套,显示我对于不义的蔑视。”www.laixuea.com
      当时,父亲停止给他钱,他只得暂时住在伦敦,此时,他妹妹的朋友、16岁的哈丽特.韦斯特布鲁克因家庭压力,请求雪莱的保护,二人出走,在爱丁堡结婚。此时他读了葛德文的《社会正义》一书,这是当时英国思想界极有影响的一本宣传社会改革的著作,它批判了现社会,提出未来社会的设想。中心思想是通过教育改革社会。为了实践葛德文的“道德和幸福”的社会理想,夫妻俩第二年渡海到爱尔兰,宣传民族解放,《告爱尔兰人民书》,自费印刷散发,次年方在葛德文的催促下返回英国。1814年10月,雪莱和哈丽特抱着朝圣的心情访问葛德文,见到了葛德文三个女儿中的两个--范妮和珍妮,随后又和他17岁的女儿玛丽成为朋友。玛丽对雪莱产生了爱情。葛德文与哈丽特都表示反对,二人出奔国外,珍妮自愿追随,过了一段穷困潦倒的流浪生活。因为是三人行,所以遭到世俗的诋毁和遗弃。1815年雪莱的祖父去世,每年给雪莱一千英磅。从这年秋季起,他逐渐进入创作的盛年。1816年三人再到瑞士,初识拜伦,两人住在日内瓦湖畔,驾小艇互访。同年底返回英国后,三重噩耗,一是哈丽特溺死在伦敦海德公园河中,二是也爱着雪莱的范妮在孤独中服毒自尽,三是大法官因雪莱“道德有问题”而剥夺了他对一子一女的监护权。
      1817年,在与玛丽补办了正式婚礼之后,他们定居于伦敦附近的马洛镇,以乐善好施赢得当地村民的尊敬。因为患肺病,在1818年,雪莱永远离开英国,前往意大利。意大利使人迷醉,雪莱进入不可思议的创作黄金时代,在1819年写下了《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钦契》、《西风颂》、和政治抒情诗《给英格兰人的歌》等名篇。雪莱和拜伦同往地中海,一起泛舟、骑马、射击、谈诗,雪莱佩服拜伦诗才豪放,拜伦钦佩雪莱纯洁无瑕。1822年7月8日,雪莱驾帆船出海,暴风突起,舟沉而死。10天后发现尸体,年仅29岁。根据当地法律,必须火化,拜伦参加了火化,举行了符合雪莱性格的希腊式“赫克托尔”葬礼,把乳香、酒、盐和油倒在柴火堆上。心脏未受损,与骨灰葬在罗马的新教徒墓地。旁边长眠着夭折的儿子威廉和好友济慈。墓志铭上刻着“波西.比西.雪莱,众心之心”,下面还有莎士比亚的诗句:“他的一切未曾消逝,只经历了一场海的变异,变得更加丰富,更加奇丽”。
      雪莱的核心是“抗议”。基于“改造世界的强烈爱好”,他的诗歌就是革命的传道。
      雪莱最早的一首长诗是他在21岁时自费印行的《麦布女王》,仙后请少女伊昂珊和她驾车出游,对人间事物进行评论。全面反映雪莱的世界观。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Tag: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知识语文学习 - 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