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中外散文欣赏:郑伯克段于鄢·赏析

    时间:10-14 10:26:03来源:http://www.laixuea.com 外国文学阅读:8962

    概要:[10]京城大叔:姜氏请求京,荘公使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京,郑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大,通太。[11]祭(zhài)仲:郑大夫。城,指城墙。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国家。[12]参:三。国,国都。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古制,侯伯之国,城墙为三百雉。三分之一就是百雉。[13]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14]君将不堪:您将要受不了,即无法控制的意思。堪,经得起。[15]姜氏欲之,焉辟害: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辟,通避。焉,疑问代词,哪里。[16]厌,满足。[17]不如早为之所: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18]无:通毋,不要。滋,滋长。蔓,蔓延。[19]图:图谋。这里指设法对付。[20]蔓草:蔓延的野草。犹,尚且,还。[21]毙:倒下去。[22]既而:不久。鄙,边邑。贰,两属。属二主。贰於己,一方面属于荘公,一方面属于自己。[23]公子吕,字子封,郑大夫。[24]国将不堪貳: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25]若之何:奈何之,拿他怎么办?[26]欲与大叔,臣請事之:如果]打算

    中外散文欣赏:郑伯克段于鄢·赏析,标签:外国文学知识,http://www.laixuea.com
      [10]京城大叔:姜氏请求京,荘公使共叔段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京,郑邑名在今河南荥阳县东南。大,通太。
      [11]祭(zhài)仲:郑大夫。城,指城墙。雉,量词,长三丈,高一丈。国,国家。
      [12]参:三。国,国都。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古制,侯伯之国,城墙为三百雉。三分之一就是百雉。
      [13]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
      [14]君将不堪:您将要受不了,即无法控制的意思。堪,经得起。
      [15]姜氏欲之,焉辟害:姜氏要这样,哪里能够避开祸害?辟,通避。焉,疑问代词,哪里。
      [16]厌,满足。
      [17]不如早为之所:不如早点安排他个地方。
      [18]无:通毋,不要。滋,滋长。蔓,蔓延。
      [19]图:图谋。这里指设法对付。
      [20]蔓草:蔓延的野草。犹,尚且,还。
      [21]毙:倒下去。
      [22]既而:不久。鄙,边邑。贰,两属。属二主。贰於己,一方面属于荘公,一方面属于自己。
      [23]公子吕,字子封,郑大夫。
      [24]国将不堪貳: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
      [25]若之何:奈何之,拿他怎么办?
      [26]欲与大叔,臣請事之:如果]打算把郑国送给大叔,就请您允许我侍奉他。
      [27]無生民心:勿使民生二心。
      [28]庸:用。及,赶上(灾祸)。
      [29]廪廷:郑邑名。在今河南延津县北。
      [30]厚:指土地扩大。众,百姓,这里指民心。
      [31]不义:指不义於君;不暱:指不亲於兄。暱:亲近。崩:山塌,这里指垮下来,崩溃。
      [32]完:修葺,指修城。聚,指聚集百姓。缮,修理,制造。具,准备。卒,步兵。乘,兵车。
      [33]夫人:指武姜。啟之,为段开城门。
      [34]帅:同率。春秋时都是车战,兵车一乘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600人,步卒14,400。
      [35]古人以干支纪日:五月辛丑,即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36]置:放置、安顿,这里有放逐的意思。城颖:郑邑名,在今河南临颍县西北。
      [37]誓之:向她发誓。
      [38]之:指置姜氏於城颖并向她发誓事。
      [39]潁考叔:郑大夫。潁穀,郑边邑。在今河南登封县西南。封,疆界。封人:管理疆界的官。
      [40]有獻,有所献。
      [41]舍:同捨,放着。
      [42]繄(yì):句首语气词。
      [43]敢:表谦敬的副词。何谓:说的是什么意思?这话怎么讲?
      [44]阙:挖。
      [45]隧:用如动词,挖隧道。
      [46]洩洩(yìyì):和融融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快乐的样子。
      [47君子:作者的假托,《左传》中习用的发表议论的方式。
      [48]施(yì):延,扩展。等于说扩大影响。
      [49]见《诗经·大雅·既醉》。匮:尽。赐:给与。www.laixuea.com
      【赏析】
      本文叙述了发生在郑庄公与其胞弟共叔段之间的一场斗争。兄弟之间的纠葛又和其母亲武姜关系紧密。这场斗争以郑庄公的胜利并得到母爱为结局,揭示出亲情和母爱应该是人生中的重要精神支柱的伦理观念。
      作者把叙述的重点放在母子三人的亲情纠葛上,把兄弟二人倍受亲情与背叛、报复与复仇、胜利与惆怅、失败与悔恨的困惑和煎熬表现得十分到位。然而对于其复杂多变的人物内心,作者却不著一笔,而是在不动声色的冷静的叙述中把人物的内心尽现于读者面前。本文详写母子之间的亲情矛盾纠葛,略写战争的过程;详写人物的对比与衬托,略写人物的内心的刻画,重在揭示人物的亲情、伦理和人性,而不是肤浅地表现权力与战争,这种高超的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读。
      郑庄公这一形象被刻画得十分成功。他虽然最终获得了君王的权利,然而远离母爱,兄弟睨墙,其内心的痛苦迷茫和孤独可想而知。在母亲背叛自己之后,他仍然能够原谅母亲,可见他内心有渴望亲情,寻求母爱的需要。同时,他沉着、忍耐、自信和孤独的性格特点也十分鲜明。另外,文章通过对话和对比描写人物的手法也很精彩。(时春华)
      

    上一页  [1] [2] 


    Tag: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知识语文学习 - 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