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司马迁《报任安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时间:10-14 10:26:03来源:http://www.laixuea.com 古文翻译阅读:8604

    概要:3.以下句子,不能表明作者“隐忍苟活”的原因的一项是( D ) A.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 B.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作者以猛虎处境变化来打比喻,说明有些人的志气会在困辱中逐渐衰微,而他自己的意志勇气决不会在受辱中消减。B.文中充分运用西伯、仲尼、屈原等典故,说明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可能受辱,受辱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暗示自己为了高尚的事业要像这些古人一样,受辱不死。C.文中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宗旨,再次强调自己忍辱负重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里寄托了成书之后的希望,同时透露出无限的苍凉和感慨。D.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著述《史记》的大业。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译文

    司马迁《报任安书》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标签:古文翻译大全,http://www.laixuea.com
    3.以下句子,不能表明作者“隐忍苟活”的原因的一项是(  )
       A.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
       B.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D.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以猛虎处境变化来打比喻,说明有些人的志气会在困辱中逐渐衰微,而他自己的意志勇气决不会在受辱中消减。
      B.文中充分运用西伯、仲尼、屈原等典故,说明无论王侯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可能受辱,受辱是人之常情,不足为奇,暗示自己为了高尚的事业要像这些古人一样,受辱不死。
      C.文中介绍了《史记》的体例和宗旨,再次强调自己忍辱负重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里寄托了成书之后的希望,同时透露出无限的苍凉和感慨。
      D.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像。但他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著述《史记》的大业。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译文: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大概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2)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译文:
        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受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

    参考译文:
      我的祖先没有剖符丹书的功劳,职掌文史星历,地位接近于卜官和巫祝一类,本是皇上所戏弄并当作倡优来畜养的人,是世俗所轻视的。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像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世人又不会拿我之死与能殉节的人相比,只会认为我是智尽无能、罪大恶极,不能免于死刑,而终于走向死路的啊!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我向来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地位,使人们会这样地认为。人本来就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生存所追求的东西不同啊!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不污辱祖先,其次是自身不受侮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脸色而受辱,再次是不因别人的言语而受辱,再次是被捆绑在地而受辱,再次是穿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戴上脚镣手铐、被杖击鞭笞而受辱,再次是被剃光头发、颈戴枷锁而受辱,再次是毁坏肌肤、断肢截体而受辱,最下等的是腐刑,侮辱到了极点。古书说"刑不上大夫",这是说士人讲节操而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生活在深山之中,百兽就都震恐,等到它落入陷阱和栅栏之中时,就只得摇着尾巴乞求食物,这是人不断地使用威力和约束而逐渐使它驯服的。所以,士子看见画地为牢而决不进入,面对削木而成的假狱吏也决不同他对答,这是由于早有主意,事先就态度鲜明。现在我的手脚交叉,被木枷锁住、绳索捆绑,皮肉暴露在外,受着棍打和鞭笞,关在牢狱之中。在这种时候,看见狱吏就叩头触地,看见牢卒就恐惧喘息。这是为什么呢?是狱吏的威风和禁约所造成的。事情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再谈什么不受污辱,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厚脸皮了,有什么值得尊贵的呢?况且,像西伯姬昌,是诸侯的领袖,曾被拘禁在羑里;李斯,是丞相,也受尽了五刑;淮阴侯韩信,被封为王,却在陈地被戴上刑具;彭越、张敖被诬告有称帝野心,被捕入狱并定下罪名;绛侯周勃,曾诛杀诸吕,一时间权力大于春秋五霸,也被囚禁在请罪室中;魏其侯窦婴,是一员大将,也穿上了红色的囚衣,手、脚、颈项都套上了刑具;季布以铁圈束颈卖身绐朱家当了奴隶;灌夫被拘于居室而受屈辱。这些人的身分都到了王侯将相的地位,声名传扬到邻国,等到犯了罪而法网加身的时候,不能引决自裁。在社会上,古今都一样,哪里有不受辱的呢?照这样说来,勇敢或怯懦,乃是势位所造成;强或弱,也是形势所决定。确实是这样,有什么奇怪的呢?况且人不能早早地自杀以逃脱于法网之外,而到了被摧残和被杖打受刑的时候,才想到保全节操,这种愿望和现实不是相距太远了吗?古人之所以慎重地对大夫用刑,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古文翻译古文翻译大全语文学习 - 古代文学 - 古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