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大抵生人油然多欲,欲而不得则怒,怒则争乱随之。是以教笞于家,刑罚于国,征伐于天下,此所以裁其欲而塞其争也。大历、贞元之间,尽反此道,提区区之有而塞无涯之争,是以首尾指支,几不能相运掉也。今者不知非此,而反用以为经,愚见为盗者非止于河北而已。 译文:大概民众都自然而然地有很多欲望,欲望不能实现则会发怒,一发怒就会有争斗叛乱随之而来。因此在家庭中有教育和鞭打,在国家中有刑律和处罚,在天下有出征讨伐,这些都是用来抑制他们的欲望并且阻断他们的争斗的方法。大历、贞元年间,完全违背这样的规律,拿自己拥有的很少的东西试图去遏制他们的争斗,因此首尾四肢,都不能互相运转摆动了。现在不知道否定这种做法,却反而将它作为准则,我能够预见做盗贼的人并不止于河北一地了。 鸣呼!大历、贞元守邦之术,永戒之哉。 译文:唉!大历、贞元年间守卫国家的办法,永远要警惕它啊!(选自《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反条大历、贞元故事
大抵生人油然多欲,欲而不得则怒,怒则争乱随之。是以教笞于家,刑罚于国,征伐于天下,此所以裁其欲而塞其争也。大历、贞元之间,尽反此道,提区区之有而塞无涯之争,是以首尾指支,几不能相运掉也。今者不知非此,而反用以为经,愚见为盗者非止于河北而已。
译文:大概民众都自然而然地有很多欲望,欲望不能实现则会发怒,一发怒就会有争斗叛乱随之而来。因此在家庭中有教育和鞭打,在国家中有刑律和处罚,在天下有出征讨伐,这些都是用来抑制他们的欲望并且阻断他们的争斗的方法。大历、贞元年间,完全违背这样的规律,拿自己拥有的很少的东西试图去遏制他们的争斗,因此首尾四肢,都不能互相运转摆动了。现在不知道否定这种做法,却反而将它作为准则,我能够预见做盗贼的人并不止于河北一地了。
鸣呼!大历、贞元守邦之术,永戒之哉。
译文:唉!大历、贞元年间守卫国家的办法,永远要警惕它啊!
(选自《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反条大历、贞元故事 条:分条列举
B.曾不历算周思 历:逐个地
C.皇子嫔之 嫔:皇帝的侍妾
D.僭拟益甚 僭:超越本分的
5答案:C。嫔:作动词,皇帝的女儿出嫁。
6.下列各句中的“乃”字,与“而乃偷处恬逸”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D.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6答案:D。题干中的“乃”字为副词,意为“竟然”、“反而”。A项出自《鸿门宴》,作副词,意为“于是”。B项出自《项羽本纪》,作副词,意为“只”、“仅仅”。C项出自《赤壁之战》,作副词,用于判断句中,意为“是”。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当是之时有城数十千百卒夫则朝廷待之贷以法故于是乎阔视大言自树一家破制削法角为尊奢
A.当是之时有城/数十千百卒夫/则朝廷待之贷/以法故/于是乎阔视/大言自树一家/破制削法角/为尊奢
B.当是之时/有城数十/千百卒夫/则朝廷待之/贷以法故/于是乎阔视大言/自树一家/破制削法/角为尊奢
C.当是之时/有城数十/千百卒夫/则朝廷待之贷/以法故/于是乎阔视大言自树/一家破制/削法角为尊奢
D.当是之时有城/数十千百卒夫/则朝廷待之/贷以法故/于是乎阔视大言/自树一家/破制/削法角为尊奢
7答案:B。
8.结合文意,请你谈谈“大历、贞元守邦之术”具体指什么,有什么危害。(4分)
答:
8答案:①指采取“束兵自守”的政策,对叛乱的藩镇一味姑息,赐给他们高官厚禄,对于他们的行为丝毫不加以约束。②危害是使得这些藩镇的力量不断增强,兵多地广,从而更加不服从中央的管制,愈加萌发了叛乱之心。同时,大的藩镇一旦叛乱,小的藩镇也迅速效仿,从而更加威胁到了中央政权的统治。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且嵬岸抑扬,自以为广大繁昌莫己若也。(2分)
译文:
9⑴答案:还要高傲自得,自认为别人的广大繁盛都不如自己。
(2)安而不挠,外而不拘,亦犹豢扰虎狼而不拂其心,则忿气不萌。(5分)
译文:
⑵答案:使他们安定而不去扰乱,疏远他们而不去束缚,也就像是喂养、驯养老虎和狼而不违背他们的意愿,那么他们的怒气就不会萌发。
(3)是以教笞于家,刑罚于国,征伐于天下,此所以裁其欲而塞其争也。(3分)
译文:
⑶答案:因此在家庭中有教育和鞭打,在国家中有刑律和处罚,在天下有出征讨伐,这些都是用来抑制他们的欲望并且阻断他们的争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