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2)引导学生思考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鉴赏诗歌“立足文本”的原则) 问:读完这首词,哪些词语或句子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明确: ①穿林声,指的是风声;打叶声,指的是雨声。“穿林打叶” 写出了风雨的声势之猛。而强调风雨的声势,目的在于突现作者对风雨的态度,态度就是“莫听”,就是不予理睬,我行我素。 ②“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就把他蔑视风雨的神态很具体地的写出来了。吟,是吟诗;啸,是撮口而发出来的长而清越的声音:呜——。苏轼说,不妨在风雨之中吟诗、长啸、缓步而行,生动的表现了他那悠闲自如、不为风雨所动容的神情,表现了他那鲜明的个性特征。(同学们也可以想象一下苏轼此时此刻吟的是什么?) ③接下来,通过描写他的服饰——手持竹杖、脚穿芒鞋(用芒草编制的鞋子)进一步展示他的乐观精神。他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比骑马还要轻松愉快。“竹杖”、“芒鞋”,本是草野之人的服饰,这显然是针对他在黄州的“半是闲人半是罪人”的处境讲的,是对自己生活境况的概括。难得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标签:高二语文,http://www.laixuea.com(2)引导学生思考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鉴赏诗歌“立足文本”的原则)
问:读完这首词,哪些词语或句子留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明确:
①穿林声,指的是风声;打叶声,指的是雨声。“穿林打叶” 写出了风雨的声势之猛。而强调风雨的声势,目的在于突现作者对风雨的态度,态度就是“莫听”,就是不予理睬,我行我素。
②“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就把他蔑视风雨的神态很具体地的写出来了。吟,是吟诗;啸,是撮口而发出来的长而清越的声音:呜——。苏轼说,不妨在风雨之中吟诗、长啸、缓步而行,生动的表现了他那悠闲自如、不为风雨所动容的神情,表现了他那鲜明的个性特征。(同学们也可以想象一下苏轼此时此刻吟的是什么?)
③接下来,通过描写他的服饰——手持竹杖、脚穿芒鞋(用芒草编制的鞋子)进一步展示他的乐观精神。他说,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比骑马还要轻松愉快。“竹杖”、“芒鞋”,本是草野之人的服饰,这显然是针对他在黄州的“半是闲人半是罪人”的处境讲的,是对自己生活境况的概括。难得的是,他居然有“轻胜马” 的感觉,而且直言不怕这种生活处境,这也鲜明的表现出他那随遇而安、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④用“一蓑烟雨任平生”来结束,更是韵味深长。作者说,披一领蓑衣,肩漫天烟雨,任凭这样过一辈子也元所畏惧,完全可以泰然处之的。这是由眼前的遭遇推开去写, “烟雨” 一词语意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是指仕途上的遭际,“一蓑烟雨任平生” 具有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⑤“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料峭,是形容春风的寒意,时当三月,雨后的春风还是寒冷的,何况浑身的衣服已被雨水淋透。虽说如此,作者却说料峭的春风也仅仅是帮助自己醒了酒而已,他也仅仅是感到有些轻微的冷意而已。“料峭”是写实,“微冷” 是写感觉,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性格
⑥“山头斜照却相迎”,雨后天晴,斜阳在山,迎面送来暖意,这是否让作者欣喜了呢?不,一个“却” 字写出斜阳送暖并非作者所期待,纯粹是不期然而然。这就表现了作者对天晴亦元动于衷
细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句。
问:作者“回首”的是什么?
⑦“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指风雨吹打林木的声音),这个细节行为描写,生动的表现出他战胜风雨之后的自豪感,对艰难困苦的轻蔑之意。“归去,也元风雨也元晴”,这不是在写天气,不是说回去的路上没有风雨但也不是晴天,而是在写他的心境,是说他的心境里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雨天和晴天对他的心态根本不起任何作用,晴天,他吟啸徐行;雨天,他依旧如此。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的是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明确: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
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作者写眼前景,说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小结:词人一方面写自己遭遇自然之风雨,也暗含自己所遭遇的政治风雨。借对自然风雨的坦然面对抒发对政治风雨的泰然处之之情。
四:扩展阅读现在老师选取了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另外两篇词作《卜算子》、《临江仙》,大家阅读看看。《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二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