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有省略) 写景 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抒怀 作者苏轼 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归纳总结 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两个要点,并板书 背诵全词 自由背后,再个人有感情的诵背 布置作业 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二)教法和学法 诗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稿,标签:高二语文,http://www.laixuea.com疏通文义
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2、学生翻译课文,正义 (有省略)
写景 赤壁景物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咏史 英雄周瑜
1、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2、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
抒怀 作者苏轼 1、“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2、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3、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并适时进行情感和思想教育
归纳总结 教师设问:本文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怀三者完美统一的?由学生来回答,并总结出鉴赏诗歌的两个要点,并板书 背诵全词 自由背后,再个人有感情的诵背
布置作业 将本词与其他“赤壁诗”作比较
(二)教法和学法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发现异同,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孰优孰劣。所以在教法和学法上主要运用比较法,辅之以朗读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
1.在分析景物描写时,设问: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通过比较,得出景物特点及写景的目的。
2.在分析咏史用典时,设问:赤壁之战中的英雄很多,如孙权、诸葛亮、刘备等等,作者为什么只写到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用典的自然贴切。
3.在分析情感的抒发时,在提出“人生如梦”是否消极颓废的问题后,引导学生将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与本词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深入理解本词情感的复杂性。
一、 导入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我想问问同学们是如何面对挫折、化解生活中的难题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可能有发泄、自慰、倾诉等几种方式。)林语堂曾经说苏轼是“秉性难移的乐天派”,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词,看看东坡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他曲折的仕途生活的。
(板书课题、作者)
二、 学生齐读整首词,初步把握词作内容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三、 解读文本1、 小序
引导学生分析小序的作用明确:小序点明了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
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2、学习词的主体部分
(1)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翻译为先”的原则)
Tag:高二语文知识,高二语文,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二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