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新课标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复习教学策略

    时间:11-27 15:12:56来源:http://www.laixuea.com 诗词赏析阅读:8664

    概要: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2.还要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儒家的"入世"(也叫"用世")思想。常见理念有:

    新课标高考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复习教学策略,标签:诗词赏析范文,http://www.laixuea.com
    1.创作方法与风格流派 比如读到建安七子的诗歌,就应该想到那些诗人刚健的人格与明朗的诗风,了解什么叫"建安风骨"。 读到陶渊明的诗歌就想到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迹、淡泊名利的精神,于是可以把握他的诗歌风格基本是淡而远的。 读到李白、杜甫的诗,就应该想到他们曾经历唐的全盛期以及安史之乱,一个是狂放的、一个是沉重的,有浪漫和现实的区别。(杜甫:现实主义的手法,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旅居四川时也有些描写自然美、人性美的清新之作。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浪漫主义的手法。) 读到王维,就应该想到他喜好山水丹青,修学释道的特点,所以描写田园风光,恬淡宁静,风格含蓄生动,清新明快淡远,有"诗中在画,画中有诗"、"诗佛"等美誉。 读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雄浑奇拔,描写边塞风光,写边塞士兵的生活,表达思乡,反战,或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主题。 2.还要重视作家们的思想倾向 儒家的"入世"(也叫"用世")思想。常见理念有:"进取求仕","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忠君爱民","仁义礼智信"等。 例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雨漏被湿,仍吟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高适、王昌龄、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辛弃疾、岳飞、陆游等都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倾向。 佛家的恬淡,虚无,静修。主要理念有:"四大皆空"、"色即是空"、"参悟宇宙自然妙谛"等。 例如"诗佛"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在《鹿柴》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道家的清静无为,崇尚自然。主要理念有:"清心寡欲"、"不为天下先"、"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 例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又在《饮酒》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儒释道互补。 李白:儒道兼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人生得意须尽欢"。 苏轼:三家互补--《临江仙》下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二)论世 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创作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www.laixuea.com
    1.借助背景,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李清照笔下,大多词清调苦,流露的感情婉曲深挚,多有今昔盛衰之感,个人身世之悲。如"中州盛日……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与"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永遇乐》),就描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流露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则是词人因只身流落金华,加之眼前又见赵明诚遗著《金石录》,睹物思人,无限感慨而在其词中投下的心灵阴影。李清照生当宋金对峙之际,她主张抗战,期望收复失地。其所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失题》),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可见,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诗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思想主张,都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把握这一背景,往往就把握了诗歌的感情脉络。 2.借助背景,把握诗歌中景物的特点 东晋诗人陶渊明厌恶污秽的官场,向往自由在的田园生活,他42岁辞彭泽令后,写下了《归园田居》这一脍炙人口的诗篇。从"其一"中,读者不仅能看到乡村的榆柳桃李,还能闻到黄昏的狗吠鸡啼。田园景物此时在他的笔下显得淳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景物的这些特点,只有诗人在摆脱官场羁绊、心存逸致时才能感受到。相反,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春花秋月"、"小楼东风",不仅黯然无色,甚至令人厌恨。其原因,作为曾经的南唐皇帝的李煜,此时正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许多情况下,诗人的追求、遭遇直接影响着诗人的心境,而彼时彼刻的心境又给景物蒙上了或悲或喜,或忧或愁的特定色彩。 3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Tag:诗词赏析诗词赏析范文语文学习 - 古代文学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