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以”文言虚词解析及备考指要

    时间:11-27 15:10:09来源:http://www.laixuea.com 文言译站阅读:8429

    概要:“以”文言虚词解析及备考指要例1. 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课标卷第7题①)例2. 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大纲卷第11题②)例3.何以为报∕妻卧草中以号 (北京卷第7题D项)例4.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使工以药淬之(天津卷第10题A项)例5.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江苏卷第8题①)例6.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江苏卷第8题②)例7. 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安徽卷第5题A项)例8.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福建卷第5题①)例9. 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 (江西卷第11题A项)例10.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山东卷第10题C项)例11.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湖南卷第6题C项)例12. 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广东卷第6题D项)例13.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广东卷第9题②)例14.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但以刘日薄西山(四川卷第9题C项)

    “以”文言虚词解析及备考指要,标签:文言文翻译,http://www.laixuea.com

    “以”文言虚词解析及备考指要

    例1. 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课标卷第7题①)
    例2. 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大纲卷第11题②)
    例3.何以为报∕妻卧草中以号 (北京卷第7题D项)
    例4.仆方思辑其梗慨以永其人∕使工以药淬之(天津卷第10题A项)
    例5.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江苏卷第8题①)
    例6. 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江苏卷第8题②)
    例7. 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安徽卷第5题A项)
    例8. 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福建卷第5题①)
    例9. 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樊哙侧其盾以撞 (江西卷第11题A项)
    例10.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山东卷第10题C项)
    例11.妄以言议人,则几于小人∕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湖南卷第6题C项)
    例12. 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广东卷第6题D项)
    例13.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广东卷第9题②)
    例14.义州以守臣贪残变先发∕但以刘日薄西山(四川卷第9题C项)

        解析:例1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用来”;例2中的“以”是介词,相当于“把”;例3中的“以”,前者为介词,译为“用”,后者是连词,用在状语和中心与之间,相当于“而”,表修饰;例4中的“以”,前者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用来”,后者为介词,译为“用”;例5中的“以”是介词,相当于“把”;例6中的“以”为“介词,表示凭借……的身份”;例7中的“以”均是连词,用在状语和中心与之间,相当于“而”,表修饰;例8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用来”;例9中的“以”,前者为介词,译为“用”,后者是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例10中的“以”,均为介词,前者表示方式,译为“用”,后者表示原因,译为“因为”;例11中的“以”均为介词,可译为“用”;例12中的“以”均为介词,可译为“把”;例13中的“以”,是连词,表示目的,译为“用来”;例14中的“以”均是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

        备考提要:不难看出,命题者对“以”的考查,主要是考查其介词和连词的用法。我们可以从语法功能上进行分析:如果“以”后面接的是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那么这个“以”就是介词,构成介宾词组,如例11和例12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具体是什么用法就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了;如果“以”后面接的是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形容词)性词组,那么这个“以”就是连词,如例13就是典型。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后边的宾语(“之”)常常省略,不能把省略宾语的介词当成连词,如例10就要结合语境来判断。


    Tag:文言译站文言文翻译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文言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