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摆正文言虚词四个关系

    时间:11-27 15:10:00来源:http://www.laixuea.com 文言译站阅读:8688

    概要:摘要:文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但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05年高考各 代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但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0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60%。为使高考代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1. 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代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代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近两年高考试卷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①(2004年湖北卷)第12题B项:户口逃亡且尽臣死且不避,酒卮安足辞②(2005年天津卷)第12题D项: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例 ①

    摆正文言虚词四个关系,标签:文言文翻译,http://www.laixuea.com
    摘要:文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但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05年高考各  
    代言虚词是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常见考点,但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05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60%。为使高考代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1. 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代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代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近两年高考试卷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①(2004年湖北卷)第12题B项: 户口逃亡且尽 臣死且不避,酒卮安足辞     ②(2005年天津卷)第12题D项: 太子乃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例 ①加点虚词“且”,在上句中为时间副词,在下句中为层进连词;例②加点虚词“与”,在上句中为介词,在下句中为动词。由此可见,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2. 常见与特殊的关系     高考试题考查的代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为此,在掌握代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请看2005年高考对代言虚词“为”考查的四组试题:     ①(2005年辽宁卷)第12题A项:     果为马所颠仆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2005年江苏卷)第10题:     为开救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③(2005年福建卷)第6题A项:     肝胆为之悼栗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④(2005年全国卷Ⅰ)第8题D项:     并收庸为市官马 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古汉语词典》和某些高考复习资料所列举的“为”的用法达26种之多,而现行高中语代课本中列举的“为”的用法只有两种:一是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替代、目的、原因或被动关系;二是用作助词,表示诘问。2005年高考对“为”考查的四组试题均只涉及第一种用法。例①的两句和例③的下句中的“为”均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     例 ②④的四个句子中的“为”均属于介绍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例③的上句中的“为”属于介绍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由于”)。上述“为”的三种用法均属于 “常见”用法。它启示我们: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指挥棒的考查实际来看,对代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 “常见”用法,切不可“满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3. 寻同与析异的关系     近年来高考试题对代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同”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     (1)句位相同,词性不同。如(2005年广东卷)第10题B项:     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两句中的“且”句位相同,都放在前一分句;但词性不同,上句中“且”是时间副词,下句中“且”是递进连词。     (2)词性相同,作用不同。如(2005年北京卷)第7题D项:     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两句中的“相”词性相同,都是副词;但上句中“相”的作用是表示“互相”,下句中“相”的作用是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指“不平者”)。     从上述剖析可以看出,正是因为有“同”,才具有干扰性;正是因为有“异”,才构成可比性。为此,考生在答题时,不仅要运用求同思维,善于发现例句中虚词用法的共同点;而且要运用求异思维,仔细探求例句中虚词用法的不同点。其基本的思维流程应该是“看句位——辨词性——析用法——比语意”。


    Tag:文言译站文言文翻译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文言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