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赤壁赋》说课稿

    时间:11-24 12:31:48来源:http://www.laixuea.com 说课评课阅读:8987

    概要: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

    《赤壁赋》说课稿,标签:说课评课范文,http://www.laixuea.com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三、第二环节:以诵读为纽带,落实以下几个步骤:正音读—识文字—通义训—察语气—明文法—断句读—辨辞采—别文体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之后,学生提出疑问,教师提示重要知识,举例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1] [2]  下一页


    Tag:说课评课说课评课范文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说课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