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一)导入以古诗词导入,通过这一导语的移情作用,让学生进入到对秋的欣赏中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展开和文本的对话,从而构建文本意义。(二)学习课文(一)初步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1、朗读课文第1、14段,从文字间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2、再读第1、14段,读出作者发自内心的向往眷恋之情(二)朗读课文,感受故都的秋味。品味言语形式,感知意象,体味客观色彩,初步感受主观色彩:1、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文眼)2、品味描写故都秋景的语段,初步感受故都那清、静、悲凉的秋味。(1)听第3-11段朗诵录音,思考:文中写了几幅秋景图,试想象文字构筑的画面,分别用相应的词来概括画面的意境。圈点、讨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学生在认真品味感受文本,并没有过多的发言,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和作者在进行交流。这种无声的对话可能要比有声的无效的讨论要来得更有意义。生生对话,克服“前理解”的局限,实现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深入体味文章的主
《故都的秋》说课稿,标签:说课评课范文,http://www.laixuea.com(一)导入
以古诗词导入,通过这一导语的移情作用,让学生进入到对秋的欣赏中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展开和文本的对话,从而构建文本意义。
(二)学习课文
(一)初步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1、朗读课文第1、14段,从文字间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2、再读第1、14段,读出作者发自内心的向往眷恋之情
(二)朗读课文,感受故都的秋味。
品味言语形式,感知意象,体味客观色彩,初步感受主观色彩:
1、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文眼)
2、品味描写故都秋景的语段,初步感受故都那清、静、悲凉的秋味。
(1)听第3-11段朗诵录音,思考:文中写了几幅秋景图,试想象文字构筑的画面,分别用相应的词来概括画面的意境。
圈点、讨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进行积极对话:
值得一提的是,有时候,学生在认真品味感受文本,并没有过多的发言,但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和作者在进行交流。这种无声的对话可能要比有声的无效的讨论要来得更有意义。
生生对话,克服“前理解”的局限,实现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深入体味文章的主观色彩:
(2)品味画面中的各种景物的描写,划出最能透露出作者感受的词句,感受其中的秋味,并相互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主要从色调和声音方面来入手)
(3)朗读第3-11段,读出清、静、悲凉的意境。
教师点拨引导,深入进行对话:
3、疑问:文章写的是“故都的秋”,但作者的笔触却不仅限于故都之秋,为何在第2、13段提到了南国之秋,并在第12段提及批评家对古今中外文人写秋的评述?
(师小结)随着郁达夫先生的文字,我们一起领略了故都那清、静、悲凉的秋味,故都的秋味真是无处不在,小院里、花草中、落蕊间、蝉鸣中、秋雨下,难怪郁达夫先生要不远千里到北平来饱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相比之下,江南的秋自然是“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用这来解释自己独钟情于故都的秋的原因,可是,秋包括故都的秋之于观赏它的人们来说,实际上是千姿百态的,虽有萧瑟悲凉的一面,可也有艳丽喜人的一面;之于文人墨客来讲,笔下之秋有凄凉哀婉之作,也有豪迈奔放之作;为何郁达夫先生不写那香山红叶,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不写牵牛花的鲜艳的色彩而写蓝朵,不写槐树的高大而写落蕊,偏选这些萧瑟苍凉的景物来写,甚至于灰土上留下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绞也让作者生出阵阵落寞之感,整篇文章呈现出悲凉的意境,这是为什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推进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三)自由朗读课文,结合作者生平,从文章的意境中体会作者内心的忧伤与孤独。
1、知人论世:了解郁达夫其人
2、反复朗读品味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感受景物的内在神气,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内心淡淡忧伤和孤独悲凉感。
教师点拨,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水平:
(四)总结散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讨论:同学们是否看出不同的作者笔下描写的景物总是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而景物本身其实是客观的,产生不同的原因何在?
(在于作者主观情感的不同。)
三、朗读全文,读出感情。
四、作业:阅读《想北平》(老舍),与《故都的秋》作比较,看看两文写作上有何异同。
板书:故都的秋
秋景秋意心境
芦花
柳影清忧伤
夜月
落蕊
蓝朵静孤独
虫唱
钟声
雨声悲凉悲凉
秋草
秋蝉
Tag:说课评课,说课评课范文,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说课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