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小组讨论”背后都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怎样倾听他人的意见,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怎样与他人沟通,怎样质疑不同观点,以及在合作中如何提供应有的信息,如何评价团队的互助等。可以说,“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兴起,是一件好事情。前几天参加“全国主体实验研讨会”。会议呈现了几节来自不同地区的研讨课。每课堂都能看到“小组讨论”形式。当然,有些流于形式,有些派上了用场。“累”一点的课,也就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教师进行了点拨的课,在大多听课的眼里是“预设”过于严重,学生主体发挥不够。然而,学生在课堂特别活跃,老师说得很少的课,比如《理想的风筝》,老师们就认为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于是进行评课研讨的时候,有老师就认为前者的课,教师“牵”的痕迹太浓,压抑了学生的主体。到底怎么才是“牵”?是顺着学生没完没了“跑野马”,还是必须拽回应有的轨道?是随随便便散谈漫议到底,还是删繁就简告诉学生必须明白的理儿?是学生停留同一水平的泛泛而谈,还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的“点睛”和转化?
窦桂梅:什么是有效的小组讨论,标签:语文名师资料,http://www.laixuea.com
“小组讨论”背后都隐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内涵——怎样倾听他人的意见,怎样表达自己的见解,怎样与他人沟通,怎样质疑不同观点,以及在合作中如何提供应有的信息,如何评价团队的互助等。可以说,“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兴起,是一件好事情。
前几天参加“全国主体实验研讨会”。会议呈现了几节来自不同地区的研讨课。每课堂都能看到“小组讨论”形式。当然,有些流于形式,有些派上了用场。
“累”一点的课,也就是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教师进行了点拨的课,在大多听课的眼里是“预设”过于严重,学生主体发挥不够。然而,学生在课堂特别活跃,老师说得很少的课,比如《理想的风筝》,老师们就认为这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于是进行评课研讨的时候,有老师就认为前者的课,教师“牵”的痕迹太浓,压抑了学生的主体。
到底怎么才是“牵”?是顺着学生没完没了“跑野马”,还是必须拽回应有的轨道?是随随便便散谈漫议到底,还是删繁就简告诉学生必须明白的理儿?是学生停留同一水平的泛泛而谈,还是在此基础上教师的“点睛”和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