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①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 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②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 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③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促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来源:学科网] ④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 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
《宋史•张方平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标签:古文翻译大全,http://www.laixuea.com ①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 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
②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①,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 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
③知益州。未至,或扇言侬智高在南诏,将入寇,摄守亟调兵筑城,日夜不得息,民大惊扰。朝廷闻之,发陕西步骑兵仗,络绎往戍蜀。诏促方平行,许以便宜从事,方平曰:“此必妄也。”道遇戍卒,皆遣归,他役尽罢。适上元张灯,城门三夕不闭,蜀人遂安。[来源:学科网]
④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免横赋四十万。又建言:“国家都陈留, 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⑤未几,以工部尚书帅秦州。谍告夏人将压境,方平料简②士马,声言出塞。已而寇不至,言者论其轻举,曾公亮曰:“兵不出塞,何名轻举?寇之 不得至,有备故也。倘罪之,后之边臣,将不敢为先事之备矣。”
⑥王 安石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举累朝之令典,一旦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
⑦元祜六年,薨,年八十五。
(选自《宋史•张方平传》 有删节)
注:①羌:指西夏,即元昊。②料简:清理检查,清点察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宜卷甲而趋之 趋:驱赶
B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 审:谨慎
C方西鄙用兵 鄙:边陲
D王安石弛铜禁 弛:放松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方平敢于直谏的一组是:
①皆谓其论出迁就
②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
③此必妄也
④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
⑤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
⑥方平极论其害,请诘安石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 和概括,不正确 的项是:
A.元昊意图用文辞轻慢的书信让朝廷谴责并与他断绝关系以激怒他的部属起来变节。张方平审时度势,反对草率用兵,效果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B.对元昊恳求宋朝断绝与契丹往来这件事,张方平觉得这样做会因小失大,给宋朝外树强敌。只有尽快让西夏与契丹打消嫌隙,宋朝才干在西、北两面得利。
C.有人怂恿说侬智高将要入侵,益州大乱。张方平却不为所惑,他迅速果断地解散士兵,收场其它其它战斗,正值上元观灯,继续三天不关城门,百姓才安定下来。
D.方平敏锐地意识到在陈留建都,错误是没有山川等险要地势可以凭借,只能靠重兵来立国,而部队依赖粮食,粮食又首要靠漕运,所以他请求疏浚日益堵塞的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