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4))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5)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6)画图省识春风面, 。《咏怀古迹》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异类王澍:折桂世界建筑诺奖1963年,王澍出生于新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七到十岁的那段岁月里,他是在乱看书中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古书。王澍的建筑师生涯,始于东南大学。在师友眼中,长发飘然的他,多才多艺,是个典型的艺术青年。大三时,他把《形而上学导论》翻烂,《世说新语》也背得滚瓜烂熟。别人在功课上焚膏继晷,他则博览群书,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看得出他的书法功底很深,从王羲之到历代碑帖,他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法也写得酣畅淋漓。”当年教过他的单教授对他印象深刻。王澍的硕士毕业论文题
吉林省实验中学2017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标签:高二语文,http://www.laixuea.com(4))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
(5)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6)画图省识春风面, 。《咏怀古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异类王澍:折桂世界建筑诺奖
1963年,王澍出生于新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七到十岁的那段岁月里,他是在乱看书中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古书。
王澍的建筑师生涯,始于东南大学。在师友眼中,长发飘然的他,多才多艺,是个典型的艺术青年。大三时,他把《形而上学导论》翻烂,《世说新语》也背得滚瓜烂熟。别人在功课上焚膏继晷,他则博览群书,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看得出他的书法功底很深,从王羲之到历代碑帖,他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书法也写得酣畅淋漓。”当年教过他的单教授对他印象深刻。
王澍的硕士毕业论文题目为“死屋手记”,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在影射大学建筑系和中国建筑学界的种种弊端。在同济大学攻读建筑学博士时,王澍依然坚持故我,博士论文洋洋洒洒十八万字,一气呵成,全然没有论文那种循规蹈矩。
毕业后,大学同窗都各奔前程,唯有王澍跑到杭州,当了十年的“泥瓦匠”。1990年,浙江海宁要建青少年活动中心,王澍独立完成这个作品后,便“淡出江湖”,“隐居”杭州,他太喜欢这个风景如画的江南山水城市了,常在西湖岸畔流连,或作画,或沉思。为稻粱谋,王澍偶尔也会给别人搞装修,调沙泥、垒砖墙,工地上的活,样样拿得起放得下。
每当提及这段经历,王澍都感慨万千,他说在他人生最艰难的岁月,主要靠妻子的工资养活,外人对此很不理解。
王澍身上的文人情结根深蒂固,如此心地单纯之人,注定不合时宜。板凳坐得十年冷,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建筑风格,“我在追求一种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养成了独特的处世之道——“愿意做慢的事情”。
他酷爱中国书法和水墨画,很早便意识到建筑和山水的关系,这对他影响很大。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王澍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后,一次大规模建筑设计的大胆创新与实践。这个十栋一组的庞大建筑群,随山水扭转偏斜,场地原有的农田、溪流和鱼塘被小心保留,成功地将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与空间语言融合到现代建筑中,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山水与建筑之间的审美旨趣,在独特的意境中得以升华。许多国际著名建筑师看到这个精品力作都赞不绝口,认为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味道”。
王澍的建筑设计很在意建筑与环境,传统技艺与自然人文的关系,譬如在设计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时,他把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埋在地下,从背面看,三层的建筑只有两层,颇得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精髓。
宁波博物馆,堪称王澍设计风格和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一位建筑家用自己的作品,向那些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呐喊。他有意将博物馆设计成一座“山”,把搜集到的各种废旧砖瓦“二次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瓦园”,既古色古香,又节能环保。他说他在设计宁波博物馆时,考虑到如何能让建筑唤起人们以往的经历和回忆,因此其作品是有思想的,会思考的,目的是把这个城市的记忆唤醒。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