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中国人本着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极善于从大自然中获得有益于人生的教训。看到一日之中,太阳升高到中天就开始西沉;四时之运,月亮盈满到顶点就开始亏蚀,很自然地就体悟到天意忌满人情知止的道理。老子说,如果你真的体悟到了这个道理,还谗什么?又贪什么?你固然应随万物兴起而动,更应随天道无为而止,不多造作,不多兴事,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乃至“功遂身退”,这样功名才有可能不弃你而去。这,就是“天之道”。 当然,“身退”未必就一定得避其位而去,归隐林泉,坚卧不起,或许你的经验和威信是后人永续发展的财富。倒是如何做到功成而不有、不持、不据、不发露,颇能考较人的智慧。揣摩老子的意思,似乎是这样的:一个人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要因为有一点功劳,就事事求例外,到处去招摇。这样的话,即使身退了,影响不退,大不利于后人的施展;影响退了,心没有退,又大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既然都已经退到后台了,就应该忘了前台锣鼓。因为它已经不属于你了。 再想一想人的一生,所谓财富也好,名位也罢,从发足
经典里的——人生感悟,标签:诗词赏析范文,http://www.laixuea.com中国人本着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观,极善于从大自然中获得有益于人生的教训。看到一日之中,太阳升高到中天就开始西沉;四时之运,月亮盈满到顶点就开始亏蚀,很自然地就体悟到天意忌满人情知止的道理。老子说,如果你真的体悟到了这个道理,还谗什么?又贪什么?你固然应随万物兴起而动,更应随天道无为而止,不多造作,不多兴事,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乃至“功遂身退”,这样功名才有可能不弃你而去。这,就是“天之道”。
当然,“身退”未必就一定得避其位而去,归隐林泉,坚卧不起,或许你的经验和威信是后人永续发展的财富。倒是如何做到功成而不有、不持、不据、不发露,颇能考较人的智慧。揣摩老子的意思,似乎是这样的:一个人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要因为有一点功劳,就事事求例外,到处去招摇。这样的话,即使身退了,影响不退,大不利于后人的施展;影响退了,心没有退,又大不利于个人的健康。既然都已经退到后台了,就应该忘了前台锣鼓。因为它已经不属于你了。
再想一想人的一生,所谓财富也好,名位也罢,从发足追求的那一刻起,不就连带着许多不尽体面的事儿吗?甚至不就可以说是一种罪恶吗?都说只有自然拥有,才有可能成就一种美德。你是自然拥有的吗?或者,你拥有得自然吗?这样一想,你就放下啦。
记得孟子说过,孔子之道是“可以退则退”,老子则告诉你,就是为了自己,你也必须选择退,因为这更合乎天道。至于他教你选择在声望达到顶点的时候退,是让你可以最后博一回豁达的美名,所以他是善体人意的。又记得清人王之春《箴言》曾说,“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想来他一定是熟悉《老子》的。帕斯卡《思想录》曾说:“我们如此自以为是,居然希望自己的声名传遍全世界,甚至让那些在我们死后才来到世间的人们也知道。我们又如此虚荣,身边三五个人的好评就能给我们带来愉快和满足。”他读没读过《老子》?还有,西谚有所谓“勇退即勇绩”之说,发明这句格言的人又读没读过《老子》呢?谁都不知道。但因为都是说人的问题,应该有一份感通。
这个世界,已经有许多人从官场和职场中全身退出了。水穷处,云起时,不时可见到他们寒江独钓的身影。这样的人,真是有福。看到他们,你也有福。
徐洪兴:《孟子一百句》一则
是做不到还是不想做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这段文字很优美,节取自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齐宣王找借口推搪说做不到,孟子就批评他不是“不能”而是“不为”,即不是做不到而是根本就不想做。
按儒家的观点,每个人都有做好事的条件和力量,这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做不做的问题。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问孔子:如果有人能对人民普施恩惠,救济各方,算不算是个“仁人”?孔子回答,如果真能做到那样,岂止是“仁人”,简直是达到了“圣人”的境界,连尧、舜也不一定能完全做到;实际上,一个人想要实现“仁”并不困难,只要能做到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就可以了。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实现“仁”全靠自己(“为仁由己”),想做就能做到(“我欲仁,斯仁至矣”),没有能力够不够的问题(“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孟子的“非不能也,乃不为也”之说,是接着孔子继续发挥了这一思想。
Tag:诗词赏析,诗词赏析范文,语文学习 - 古代文学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