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前期象征主义追求迷离蒙胧的、梦幻般的诗歌意境,把直觉幻觉、暗示象征、音乐梦幻等冶为一炉,而后期象征主义则把诗歌引人到宗教神秘之中,建立起象征主义的神话体系,将玄学、典故、宗教神话与象征意象结为一体,表现出空灵虚无的特征。五、代表作家作品:1、保尔·瓦雷里(Valery,1871-1945):法国人。青年时代崇拜马拉美,法学院就读期间结识了马拉美和纪德。23岁开始定居巴黎,先在国防部认文稿起草员,后来又长期担任哈瓦斯社社长秘书。巴黎解放后不久去世。历任国际笔会主席、法兰西学士院院士,逝世后,戴高乐将军坚持主张为他进行了国葬。在他一生中,1892-10-4-5日最关键,他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夜”,从诗歌转向哲学思辩和数学研究,用了二十年时间,他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的方式、精神活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最后结论是:精神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有综合能力,能够把感官的印象加以综合整理,因此,创造的起点是理智对感觉的作用,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的起点则是形式和结构。--诗学理论的基础。代表作:诗集《旧诗集存》(1920)、《
19世纪后期文学·概述,标签:外国文学知识,http://www.laixuea.com前期象征主义追求迷离蒙胧的、梦幻般的诗歌意境,把直觉幻觉、暗示象征、音乐梦幻等冶为一炉,而后期象征主义则把诗歌引人到宗教神秘之中,建立起象征主义的神话体系,将玄学、典故、宗教神话与象征意象结为一体,表现出空灵虚无的特征。
五、代表作家作品:
1、保尔·瓦雷里(Valery,1871-1945):
法国人。青年时代崇拜马拉美,法学院就读期间结识了马拉美和纪德。23岁开始定居巴黎,先在国防部认文稿起草员,后来又长期担任哈瓦斯社社长秘书。巴黎解放后不久去世。历任国际笔会主席、法兰西学士院院士,逝世后,戴高乐将军坚持主张为他进行了国葬。
在他一生中,1892-10-4-5日最关键,他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一夜”,从诗歌转向哲学思辩和数学研究,用了二十年时间,他研究人的精神活动的方式、精神活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最后结论是:精神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有综合能力,能够把感官的印象加以综合整理,因此,创造的起点是理智对感觉的作用,是精神活动,而精神活动的起点则是形式和结构。--诗学理论的基础。
代表作:诗集《旧诗集存》(1920)、《幻美集》(1922)。一首《海滨墓园》享誉世界,被翻译成世界各大语种,“收入了所有的诗选”。
《瓦雷里诗歌全集》葛雷、梁栋翻译,中国文学出版社96年。www.laixuea.com
《织女》:
织女端坐在窗口的蓝光中
悦耳的花园在缓缓摇摆
她醉了,听那旧纺车嗡嗡。/
畅饮了蓝天,倦意袭上心来
秀发滑过纤细的手指
她依稀入梦,低垂下脑袋。/
沉睡的少女织出一缕孤独的毛线
无力的影子却神秘地将自己编织
随着酣睡的素手,那十指纤纤。/
梦从纺车上逸出一如天使
悠优慵散,秀发顺从温柔的抒,
在抚摸下起伏如波永不歇止。
2、里尔克(1875-1939)
奥地利人。父亲当过军官,后来是铁路职员。他自己上过陆军学校、商学院,最后选择在布拉格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他旅行去过很多国家,22岁时曾去俄国,拜见了托尔斯泰。1902年旅居巴黎,三年后结识了著名雕塑家罗丹,为罗丹担任了八个月的秘书,一生的重大影响。诗歌由注重音乐性转向雕塑性。1911年,应一位公爵夫人的邀请,里尔克到意大利亚得里亚海岸的杜伊诺宫作客,在这里,他开始了《杜伊诺哀歌》的创作。中间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应征入伍而中断。1922年,他在瑞士定居,在南部的一座古堡里住下来,以极快大速度续完了长达十章的《杜伊诺哀歌》,并又一气呵成了长达50首的《给奥里弗斯的十四行诗》。
安于寂寞。
《秋日》(1902年,巴黎。冯至翻译)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里尔克诗选》臧棣译,中国文学出版社96年。
3、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Yeats,1865-1939)
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画师家庭,在都柏林艺术学校期间对神秘主义发生了兴趣,并受到民族自治的影响。在1887年于伦敦结识了王尔德等人,放弃美术,走向诗歌。1889年两件大事,一是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二是认识了女演员、爱尔兰民族解放女战士毛德.冈,爱情持续了十五年。“为那无望的热爱宽恕我吧/我虽已年过49岁/却无儿无女,两手空空,仅有书一本”。诗集《苇间风》(1899)的问世,标志着现代主义诗歌的开端;叶芝甚至向冈的养女求婚,也遭拒绝。1917年52岁方才结婚,妻子在蜜月中为打破他的忧郁,建议他尝试自动写作,他写出了奇书《幻景》(1925),成为晚期创作中的“意象之库”。192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知识,语文学习 - 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