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之”-文言虚词解析及备考提要

    时间:11-27 15:10:06来源:http://www.laixuea.com 文言译站阅读:8293

    概要:之例1. 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天津卷第10题B项)例2.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辽宁卷第7题①)例3. 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上海卷22题)例4.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江苏卷第8题①)例5.得珍宝如内藏之半∕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江西卷第11题C项)例6.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湖北卷第12题③)例7.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湖南卷第6题B项)例8.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广东卷第6题B项)例9.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重庆卷第11题①)例10. 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山东卷第13题①)例11.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山东卷第13题②) 解析:例1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偏正词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2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可译为“他”(周顗);

    “之”-文言虚词解析及备考提要,标签:文言文翻译,http://www.laixuea.com

    例1. 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天津卷第10题B项)
    例2.从第穆亦有美誉,欲陵折顗,顗陶然弗与之校,于是人士益宗附之。(辽宁卷第7题①)
    例3. 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上海卷22题)
    例4. 知公之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江苏卷第8题①)
    例5.得珍宝如内藏之半∕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江西卷第11题C项)
    例6. 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湖北卷第12题③)
    例7.其惧人之拒我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湖南卷第6题B项)
    例8.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广东卷第6题B项)
    例9.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重庆卷第11题①)
    例10. 光武帝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山东卷第13题①)
    例11.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山东卷第13题②)

        解析:例1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偏正词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2中的“之”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可译为“他”(周顗);例3中的“之”为代词作宾语,指代“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例4中的“之”,前者为结构助词,用在偏正词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作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后者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可译为“他”(苏涣);例5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偏正词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作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例6中的“之” 是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可译为“他”(王湛);例7中的均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8中的“之”,前者为结构助词,用在偏正词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作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相代汉语的“的”,后者代词,作宾语,指代“沙洲阻水”;例9中的“之”为第三人称代词,作宾语,可译为“他”(王公);例10和例11中的“之” 均为结构助词,用在偏正词组中连接定语和中心语作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备考提要:高考中“之”的主要考查代词和助词的用法,而代词比较容易区分,助词的用法的类型比较多,重点是要注意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一用法,如例7中的两例。


    Tag:文言译站文言文翻译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文言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