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2) 适合自己的当前水准还有一点,选择诵品时,不要勉为其难地选那些诵读难度大大超过自身水平的作品。所谓难度指情绪起伏程度、情绪连贯、气息运用变化、作品长度等方面。很多作品情感起伏跌宕剧烈,把握起来难度就增加了。有时会上去下不来,或者下去上不来,累得要死,效果却很差。还有就是情绪连贯的要求,这一般与作品的长度有关,长度长,情绪上要保持连续性就不容易,但情绪上的断续是朗诵的大忌。因此,在选择作品时,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难度,逐渐增加文章长度。我的体会,文章的长度很关键,初期,长度不要短于1分钟,也不要超过3分钟,越短越难读,还没等你找到感觉,就读完了,古诗难诵就是明证。超过3分钟后,朗读的难度会大大增加。难度与文章长度的关系近似凹形抛物线,无论对初学者还是老手,这个规律都是一样的,只是难度的转折点不同罢了。我自己的体会是不能太长,除了自己的适应能力所限,还有一个听众精力集中听诵的问题,太长了,很难集中。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做得不好,文章越读越长,但真正感觉比较好的,长度多在3-8分钟(中速),比如大家比较
在语音室朗诵的一点体会,标签:诗歌朗诵技巧,朗诵文章,http://www.laixuea.com2) 适合自己的当前水准
还有一点,选择诵品时,不要勉为其难地选那些诵读难度大大超过自身水平的作品。所谓难度指情绪起伏程度、情绪连贯、气息运用变化、作品长度等方面。很多作品情感起伏跌宕剧烈,把握起来难度就增加了。有时会上去下不来,或者下去上不来,累得要死,效果却很差。还有就是情绪连贯的要求,这一般与作品的长度有关,长度长,情绪上要保持连续性就不容易,但情绪上的断续是朗诵的大忌。因此,在选择作品时,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难度,逐渐增加文章长度。我的体会,文章的长度很关键,初期,长度不要短于1分钟,也不要超过3分钟,越短越难读,还没等你找到感觉,就读完了,古诗难诵就是明证。超过3分钟后,朗读的难度会大大增加。难度与文章长度的关系近似凹形抛物线,无论对初学者还是老手,这个规律都是一样的,只是难度的转折点不同罢了。
我自己的体会是不能太长,除了自己的适应能力所限,还有一个听众精力集中听诵的问题,太长了,很难集中。但在这个问题上我做得不好,文章越读越长,但真正感觉比较好的,长度多在3-8分钟(中速),比如大家比较认可的《飞花轻似梦》—7:14;《与一座古城对话》—8:12;《春》—6:37;《雨巷》—3:52;即便是受文章内容要求必须加长的《荷塘月色》也只有9:14,《骨灰》是10:07(均包括音乐前奏和结尾)。
四、背景音乐的选择
朗诵是不是要配上背景音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关于这个问题,我曾同很多的朋友讨论过,在这里说说我的想法。
我们借助网络语音功能朗诵的目的是什么?我看不外乎二个:一是本身爱好,二是娱乐。娱乐包括着两个方面,娱乐自己和娱乐于他人。我们因为喜欢朗诵,发现了有这么好的场合能够给我们以满足,这并不多得的场合,于是,网络成了我们的工具。从爱好上讲,有个程度问题,既是因为你喜欢,也因为你想提高。
我们再来看看背景音乐的功效:渲染主题,烘托气氛,营造情境,展现和加强语言的音乐感和韵律。按照我的看法,好的作品文字本身就有美感和音乐感,律动。语言更不必说。再有,多数作品本身的情境描绘是隐藏的,如果没有其它的手段协助,显得格外地苍白。特别是散文和故事。很少有人不喜欢散文MTV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它调动所有能够调动的手段来取悦我们的感官,调动了音乐、影像手段,对我们的感官进行强烈的刺激,使我们由此获得愉悦惬意的享受。
听众的听诵有几个方面的目的,一个是仔细揣摩你的朗诵局部,一个是品味朗诵的全部。一个完整的朗诵,我认为一般应该由三部分组成:文、诵、乐。文在屏幕的背后,我们看不到。诵是文的语音形式,乐即诵的背景衬托。听诵,听的是作品选择是不是合适,是否健康,是否适宜朗诵,是否适合该诵者朗诵;朗诵得够不够流畅,是否达意,朗诵技巧的应用是否正确到位,基本功是否扎实;背景音乐是否与作品主题吻合,与朗诵音量的配合是否匹配,音乐节奏与诵读节奏是否合拍,音乐的情调是否与诵文的情调一致等等。
如果我们的功力还不足以用“清诵”把听者引导到作品的思想、氛围、情境中去,不能仅仅通过声音产生美感和深度感,那么为什么不能借助于音乐呢?如果听的人无法忍受我们的“苍白”,那谁还来听呢?除了我们成心暴露自己诵读缺陷以使师者诲我外,我们自己也要美感,要动感,要韵律。娱人娱己,何乐不为?
即便是你配了音乐,是不是就能完全掩盖缺陷或瑕疵?不可能。只要一个细心,朗诵过程中的毛病是很容易听出来的。比如你发音不准,普通话说得不好,气息运用不当,感情不充沛,主题思想理解错误等非常容易听出来。倒是吐字含混会有一定程度的掩盖。
我经常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有一首很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我能很快地找到感觉。这就是音乐对朗诵的引领作用,音乐能把我们引领至作品描绘的情境中,帮我们去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在朗诵的节奏上,有了音乐的帮助,我也就能很好地把握诵读的节拍、快慢和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