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目标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以课堂学习为指导,充分延伸、拓展课外时空,开展利于发展学生自主思维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学习不是苦差事,使学生愿学、愿做,在活动中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大脑,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在学中乐,在乐中学;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欲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达成经历了行为描述、表征归纳、形成框架、序列具化四个阶段,从而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划分成如下子目标:① 获取语言知识② 培养语言能力③ 发展认识能力④ 提高活动水平⑤ 情感熏陶⑥ 思想品德教育⑦ 心理素质训练⑧ 泛学科知识获取三、实施(一) 原则① 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少年班学生普遍呈现求知欲强的特征,仅靠一般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其“庞大的智力需求”的(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我们本着“
二、目标
中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需要,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以课堂学习为指导,充分延伸、拓展课外时空,开展利于发展学生自主思维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学习不是苦差事,使学生愿学、愿做,在活动中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大脑,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在学中乐,在乐中学;通过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欲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标的达成经历了行为描述、表征归纳、形成框架、序列具化四个阶段,从而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划分成如下子目标:
① 获取语言知识
② 培养语言能力
③ 发展认识能力
④ 提高活动水平
⑤ 情感熏陶
⑥ 思想品德教育
⑦ 心理素质训练
⑧ 泛学科知识获取
三、实施
(一) 原则
① 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少年班学生普遍呈现求知欲强的特征,仅靠一般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其“庞大的智力需求”的(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我们本着“语文的外延即生活”的指导原则,结合语文教学特有的千变万化而殊途同归的学科特点,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效地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相互贯通、相互生发,这样做有利于丰富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并培养锐利的人生眼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新精神。
②凸现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原则。
在教学关系上,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自身发展的主体,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应受到充分尊重,给予其充分发展的机会。在活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把握活动目的、启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帮助学生总结活动的成败得失。最重要的在于,通过教师“唤起”的期待,最终将学习的主动权自然而然而不是形式主义的交换给学生,促使其逐步认识到个人才是学习的核心,学习主体是拥有学习的“话语权”的。
③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结构上,必须体现个体参与、集体与群体参与等多种形式参与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文活动课中,学会关注、学会合作,合作学习、竞争学习、个体化学习兼容并存,形成多边互动的课程教学结构。从文化形态讲,东方儿童特别是早慧儿童,常居于周边人群注意力的焦点,享受了过多的自由与赞誉,但在相当程度上缺乏群体行为必备的协同性、互助性,学习过程一旦缺失了“他者”的参与,在新时代中而言是一种弱效的学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够最大程度的提升超常儿童的群体认同感,涵蕴健全的人格。
④以语文学科为基础与核心,促进学科融通的原则。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各项任务的完成,需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所培养的能力也是综合的。在活动中,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这点极为重要),以对语言文字的思考为诱因,以学生广泛地涉猎自己所喜爱的学科为手段,把不同学科地相关知识聚焦在语言文字这个核心上,加以融会贯通,进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概括、更高级的知识信息,达到优化知识结构、提升思维品质的目的。
⑤发展性原则。
善于发现和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其特长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能得到充分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考试定学生终生,鼓励学生的特长发展,因材施教。劳拉•E••贝克认为,建基于情境之上的个性化的、多阶段式的发展,是较为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的,“阶段(stage)代表着特定发展时期儿童在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的质的变化,”这点同样适用于超常儿童群体。而语文知识的习得与语文能力的发展,因其“阶段性”不像理科那样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者的困难,我们认为,少年班的教学非常需要通过这样的学习特点,来激励学生挑战困难,将某些较为含混的语文现象在个人语境中转化为较为明晰的、不可替代的情境,这是促使其发展的有效手段。
⑥积极评价的原则。
以“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本身为一切评价的核心,在活动中突出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及时评价,要明确评价的标准,目标评价要贯穿于学生活动过程的始终,以目标评价为杠杆建立起语文活动课教学的调控机制,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特别要提出的是,必须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强化这样的评估意识,即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要能够发展学生“修正错误逻辑(的能力)但应保持并发展儿童特有的幻想”(劳拉•E••贝克《儿童发展》),不建立起这样的意识与标准,相当多的评价仍然会恢复以往的功利主义,从实质上讲是消极的、使儿童特别是超常儿童沮丧的评价。
Tag: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总结,活动总结 - 综合实践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