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此次跨学科竞赛与“挑战杯”竞赛同步,在复评和决赛答辩阶段与“挑战杯”竞赛联合进行,将综合考虑作品的跨学科创新性、科学性、现实意义和综合权重四方面的因素。在进入决赛答辩的作品中,综合考虑作品的书面评审得分和问辩得分,以及本专、硕、博比例和文理科作品数量比例确定一定数量作品为“挑战杯”竞赛的特等奖获奖作品,同时授予“跨学科奖”特等奖。进入决赛答辩的其他作品为“挑战杯”竞赛的一等奖获奖作品,同时授予“跨学科奖”一等奖。授予优秀的团队荣誉证书,并给予项目资助。在参赛团队中确定10个左右团队获得资助,每个团队最高资助额度2000元。此次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第十七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具体承办,将为校内同学提供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新平台,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年级组团参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系列赛事工作总结报告,标签:学校教学工作总结,语文教学工作总结,http://www.laixuea.com此次跨学科竞赛与“挑战杯”竞赛同步,在复评和决赛答辩阶段与“挑战杯”竞赛联合进行,将综合考虑作品的跨学科创新性、科学性、现实意义和综合权重四方面的因素。在进入决赛答辩的作品中,综合考虑作品的书面评审得分和问辩得分,以及本专、硕、博比例和文理科作品数量比例确定一定数量作品为“挑战杯”竞赛的特等奖获奖作品,同时授予“跨学科奖”特等奖。进入决赛答辩的其他作品为“挑战杯”竞赛的一等奖获奖作品,同时授予“跨学科奖”一等奖。授予优秀的团队荣誉证书,并给予项目资助。在参赛团队中确定10个左右团队获得资助,每个团队最高资助额度2000元。
此次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第十七届“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竞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学学生科学技术协会具体承办,将为校内同学提供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新平台,鼓励跨学科、跨院系、跨年级组团参赛,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协作学习,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更好地促进第一、第二课堂之间的“无缝对接”。
(二)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提高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研的积极性,是“挑战杯”等竞赛活动深入开展的动力源泉。今后要通过争取课外学术科研学分、设立学生课外科研专项基金、加大成果转化推广力度等尝试,丰富激励手段,深化激励成效,构建包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以及免试推研等在内的激励措施。大学团委、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和“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积极整合相关资源,将课题招标与学生自主选题相结合,优化以项目资助为主要内容的激励体系,形成一套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有机结合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激励机制。
(三)要进一步健全指导体系,提升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育人水平。
学生在参与学术科研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需要和困难。今后,应对学生特别是在学术科创领域相对“弱势”的学生群体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术科研过程中遇到的相关困难,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指导资源,延请校内外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学生科研进行指导,同时可以聘任部分学术积累深厚、关心学生成长、时间相对充裕的离退休教师和高年级研究生作为本科生科研辅导员,有效充实专业化的指导力量;另一方面要继续通过举办培训讲座、经验交流会、学术沙龙、编制辅导教材等探索,为参赛同学提供全过程指导,根据竞赛环节培养同学相应能力,使竞赛育人内涵更加丰富。不断健全和日益完善的专业化指导体系,有利于逐步提升各项赛事的育人水平,有助于切实提高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运用到科研工作中去,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科技强国之路,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团委、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和“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载体,完善(本文来自www.laixuea.com,转载请注明!)工作机制,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不断提高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水平,更好地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服务,努力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一流学术成果的创造,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www.laixuea.com,转载请注明!www.laixuea.com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