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发现拔尖人才和展示创新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系列赛事既注重提高竞赛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也着力挖掘和打造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在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兄弟高校育人工作经验的同时,在国内外竞赛中积极展现育人成果,努力为争得荣誉。大学20xx—20xx学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三项赛事均有与之相衔接的国内或国际竞赛。在“挑战杯”竞赛方面,自20xx年3月份以来,“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积极开展参赛全国“挑战杯”竞赛作品选拔工作。在多轮选拔过程中,参选作品范围涵盖第十四、十五届“挑战杯”获奖作品和基金等本科生科研基金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在评审过程中,邀请了各学科领域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50余位,对参选作品进行全面、公正的评审。与此同时,“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还动员院系力量邀请专业老师,对参选作品的作者给
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系列赛事工作总结报告,标签:学校教学工作总结,语文教学工作总结,http://www.laixuea.com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发现拔尖人才和展示创新教育效果的重要平台,大学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系列赛事既注重提高竞赛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也着力挖掘和打造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牢固树立精品意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在学习和吸收国内外兄弟高校育人工作经验的同时,在国内外竞赛中积极展现育人成果,努力为争得荣誉。
大学20xx—20xx学年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三项赛事均有与之相衔接的国内或国际竞赛。在“挑战杯”竞赛方面,自20xx年3月份以来,“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积极开展参赛全国“挑战杯”竞赛作品选拔工作。在多轮选拔过程中,参选作品范围涵盖第十四、十五届“挑战杯”获奖作品和基金等本科生科研基金中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在评审过程中,邀请了各学科领域具有权威的专家学者50余位,对参选作品进行全面、公正的评审。与此同时,“挑战杯”科技工程办公室还动员院系力量邀请专业老师,对参选作品的作者给予深度辅导,确保作品在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最终,遴选出的六件作品全部入围全国“挑战杯”终审决赛。这些作品涵盖了管理、社会、法律、数理、能源化工、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既用敏锐的触角对新兴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又高度关注现实,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感和创造性,展现了学子的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参赛作品《新型OLED蓝光材料的探索——新型稠环芳烃合成方法的开拓》和的参赛作品《诉讼之外的选择——大学生权利救济的进路分析》,从来自中国内地288所高校、港澳台18所高校和国外6所高校的大学生们的近千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双双摘得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其他四件参赛作品均获二等奖。大学以总分全国第三的成绩再次捧得“优胜杯”。
在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方面,大学团委和数学科学学院从校内数模竞赛中精心选拔优秀团队参加全国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以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在日前揭晓的第24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第10届跨学科建模竞赛获奖名单中,我校多名同学和老师榜上有名,校本部共有8支团队摘得一等奖,6支团队获得二等奖,再次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在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方面,大学团委和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正在积极备战将于今年暑期在举行的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目前通过多轮评审和严格选拔,已确定四件作品报送全国大赛,我们将认真组织,精心筹备,力争在全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
www.laixuea.com 二、关于进一步推进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工作的几点认识经过多年的努力,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数学建模竞赛、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为依托的竞赛体系,因其较高的品牌知名度、广泛的参与规模和高规格的竞技要求,已经成为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构成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学校育人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今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大学时对广大师生提出了“努力造就高素(本文来自www.laixuea.com,转载请注明!)质人才”、“不断创造一流学术成果”等殷切期望,这也对我校学生课外学术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对照,与广大同学日益增长的课外学术科研需求相比较,“挑战杯”等品牌活动在组织力量、工作资源、激励手段、指导体系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以使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在学校育人整体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一)要进一步调动基层组织力量,不断丰富和完善竞赛育人体系。
基层团组织具有联系广大同学的先天优势,在活动宣传、组织、具体操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后,要进一步动员基层力量,让更多基层团学组织参与到学生课外学术科研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来,使活动的运行朝着多元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健全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的组织体系。尤其是要积极开展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学科竞赛、单项竞赛,不断完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体系,同时还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把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明晰不同群体学生的成才需求,提高竞赛育人的导向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加强与第一课堂育人体系的积极沟通和有效衔接。
为进一步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丰富竞赛育人体系,大学学生课外活动指导中心将于今天正式启动“大学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此次竞赛要求参赛作品研究的问题必须是跨学科的问题,即至少从两个一级学科的角度进行探讨,同时要求以团队形式参加比赛,团队成员须来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院系。此外,为鼓励和支持更多的本科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此次竞赛的团队成员至少要有1名在校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