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李龙眠画罗汉记 黄淳耀》阅读答案及翻译

    时间:07-02 05:15:27来源:http://www.laixuea.com 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阅读:8737

    概要: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A.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 B.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1)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2)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21.结尾增述“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意在 (3分) 参考答案:www.laixuea.com17.(4分)(1)磨灭,看不清(2)遇到(3)微笑(4)拄着18.(2分)B19.(6分)(1)老人嘟着嘴,皱纹全部显现。(喙、见各1分)(2)但是(这些罗汉)渡江,如此艰苦,特别值得奇怪啊。(乃尔、可怪、殊、省略各1分。)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答案:(2分)通过描写 “头戴斗笠,手携杖,衣袂翩然”的动态和“若将

    《李龙眠画罗汉记 黄淳耀》阅读答案及翻译,标签: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知识,http://www.laixuea.com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不存在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     )(2分)

    A.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         B.一人貌老过于伛偻者

    C.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2)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

    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1.结尾增述“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意在                (3分)

     

    参考答案:www.laixuea.com

    17.(4分)(1)磨灭,看不清(2)遇到(3)微笑(4)拄着

    18.(2分)B

    19.(6分)(1)老人嘟着嘴,皱纹全部显现。(喙、见各1分)(2)但是(这些罗汉)渡江,如此艰苦,特别值得奇怪啊。(乃尔、可怪、殊、省略各1分。)

    20.从描写手法角度,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2分)通过描写 “头戴斗笠,手携杖,衣袂翩然”的动态和“若将渡而无意”的神态(1分),表现了这一位未渡者的飘然洒脱、气度不凡。(1分)

    21.(3分)提供旁证,进一步强调(1分)对李龙眠画罗汉用意的理解:宗教信仰,重在修行得道,而不是追求神异(2分)。

     

    译文:李龙眠画的罗汉渡江图,共有十八人。但因画上一角已损坏模糊,仅存罗汉十五个半,以及三个童子。

      画中没有渡江有五人。一个正巧在画纸损坏处,只看到腰和脚。一个戴着斗笠,手拿拐杖,衣袖飘扬,好像并不想渡江。一个直立着眺望远方,自言自语。一个左脚跪着,右脚蹲着,两手交叉抱住膝盖,两双鞋子脱放脚边,回头微笑着。一个坐在岸边,用手撑住地面,把脚伸进水里,好像在探测江水的深浅。

      正渡江约有九人:一个用手提起衣摆,一个左手拄着拐杖,眼睛都向下看,嘴张得大大的合不拢来。一个脱下衣服,两手托着,顶在头上。一个把拐杖拄在身前,而回头看两手托衣的人。两个童子头发散乱,共抬一人渡水。他们抬着的人,眉毛长长的,盖住面颊,长相奇特,好像秋潭中的老蛟龙。一个仰着头看长眉老人。一个相貌也老了,驼着背拄着手杖,离岸不远,神情好像在庆幸快要到达了。一个靠在童子背上,那孩童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唇抿得紧紧的,反过手来背着他,好像重得受不了。一个相貌比驼背的更老,右脚已登岸,左脚还在水中,好像爬不上去,一个已上岸的,捉住他的右手,作势要拉他上来。老人嘟着嘴,皱纹毕现。又有一个已登岸的,还赤着双脚,拿出鞋子准备穿上,却又抬头看着石壁,用一根手指挖鼻孔,很得意地笑着。

      罗汉在佛教中是得道者的称呼,后代流传的高僧传,还有神僧乘法杖飞行、坐木杯渡水的记载。但是(这些罗汉)渡江,如此艰苦,特别值得奇怪啊。我推测作画者的用意,难道是因为佛陀的举止言语,都和一般人相同;而世上学佛的人,却只想寻求奇幻特殊、令人惊喜的事,所以画这一幅图,来告诫提醒人们吗?从前人说太清楼所藏的吕洞宾画像,相貌庄重一如孔子、老子,和其他画家画的扬扬自得的样子不同,应当就是这个用意。


    上一页  [1] [2] 


    Tag: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知识语文学习 - 古代文学 - 高中文言文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