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D.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2)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3)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答案10、C(赡:供养,供给)11、C(A项,第一个“之”为代词,“他”;第二个“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第一个“与”为介词,“为”、“替”;第二个“与”为连词,“和”、“同”。C项,都是介词,“凭借”。D项,第一个“也”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和肯定;第二个“也”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12、C13、(1)杜生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能耐,您为什么还要来拜访呢?”(2)既然自己能吃饱饭,就不应当再去和乡里人争夺利益了,从这以后,给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这些事我都不去做了。(3)隆冬里只穿着布袍草鞋,屋里空荡荡的,就一张床而已。【参考译文】 颍昌阳翟县有个杜生,不知道他的名字,县里人只是叫他杜五郎。杜生居
杜五郎传|沈括|阅读答案翻译译文,标签:古文翻译大全,http://www.laixuea.comD.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
(2)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
(3)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
答案
10、C(赡:供养,供给)
11、C(A项,第一个“之”为代词,“他”;第二个“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第一个“与”为介词,“为”、“替”;第二个“与”为连词,“和”、“同”。C项,都是介词,“凭借”。D项,第一个“也”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和肯定;第二个“也”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12、C
13、(1)杜生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能耐,您为什么还要来拜访呢?”
(2)既然自己能吃饱饭,就不应当再去和乡里人争夺利益了,从这以后,给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这些事我都不去做了。
(3)隆冬里只穿着布袍草鞋,屋里空荡荡的,就一张床而已。
【参考译文】
颍昌阳翟县有个杜生,不知道他的名字,县里人只是叫他杜五郎。杜生居住的地方距离县城三十余里,只有两间屋,其中一间他自己居住,另一间他儿子居住。屋前有一丈多空地,空地外紧接着就是篱门,杜生已经有三十年没有走出篱门了。
黎阳县尉孙轸曾去拜访他,见他本人非常超凡脱俗,杜生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能耐,您为什么还要来拜访呢?”孙轸问他足不出户的原因,他笑着说:“告诉你这话的人言过其实了。”他指着门外的一株桑树说:“十五年前,我也曾到这株桑树下乘凉,怎么能说是足不出户呢?,只不过我对当世没有什么用处,对别人也没有什么要求,恰好我又不出门而已,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孙轸)问他依靠什么来维持生计,他回答说:“从前居住在县城的南边,有五十亩田地,与哥哥一同耕种。后来哥哥的儿子娶了媳妇,我估摸所种的田地不足以供养一大家人,就把田地都给了哥哥,带着妻子儿子来到这里。碰巧有乡里人把这屋子借给我,于是我就住在了这里。只靠替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来置备稠粥,但有时候也为断炊。后来儿子长大能耕田了,乡里人可怜我们,给了我们三十亩田地,让儿子耕种这三十亩地,他还有余力,又受雇为别人耕种,我们从此就能吃饱了。乡里人贫困,靠行医算卦养活自己的人很多.
既然自己能吃饱饭,就不应当再去和乡里人争夺利益了,从这以后,给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这些事我都不去做了。”又问:“平日里都做些什么?”他回答:“端正地坐着而已,没什么可做的。”问:“经常看书吗?”回答说:“二十年前也曾看过书。”问:“看的是什么书?”回答说:“曾经有人送了本书,没有书名,其中多处提到《净名经》,也不知道《净名经》是什么书。当时非常喜欢那本书中的议论,现在那些议论也都忘了,而且很久以前便不知道那本书放到哪儿去了。”
杜生气韵闲适旷达,言辞简洁,真是有道之士。隆冬里只穿着布袍草鞋,屋里空荡荡的,就一张床而已。问他儿子的为人,回答说:“乡下孩子而已,但他的品性非常淳厚温和,不曾胡说,不曾嬉玩游荡,只有买盐、醋等日用品时才去一次县城,可以计算出他的行程,来等待他回家。他直接去直接回,从来不到别处游荡一步。”
我那时正有军备,到半夜还未曾上床睡觉,非常疲劳,与同僚闲话时,孙轸就谈到了杜生的事迹,我不禁肃然起敬,顿时忘记了烦闷和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