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分析】 “君有加惠于其臣”这是鲍叔牙推辞的话语,把句中“加”解释为“增加”,句意成了“国君您对我增加恩惠”,话有点太直白,不像古人所说的。我们记得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有一句“大王加惠,以小易大”,此处的“加”当“施予,给予”讲。由此可以推断,句中的“加”也应是“给予,施予”的,所以此项解释为“增加”是错误的。 14.D连词,表顺承(A项前“乃”是连词,“竟然”;后“乃”是副词,“才”。B项前“其”是代词,“他”;后“其”是代词,“自己”。C项前“之”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之”是动词,“到”。)15.C(C项“必将”错解了文意,应为“如果管仲被鲁侯重用”。)16.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必:一定;治:使……治理得好;则非臣之所能也:判断句式;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译为大概、恐怕。各1分。共4分) (2)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管仲)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乃:就;生:活着;柙:用木
《管子•小匡|桓公自莒反于齐》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标签:古文翻译大全,http://www.laixuea.com【分析】
“君有加惠于其臣”这是鲍叔牙推辞的话语,把句中“加”解释为“增加”,句意成了“国君您对我增加恩惠”,话有点太直白,不像古人所说的。我们记得在《唐雎不辱使命》中有一句“大王加惠,以小易大”,此处的“加”当“施予,给予”讲。由此可以推断,句中的“加”也应是“给予,施予”的,所以此项解释为“增加”是错误的。
14.D连词,表顺承(A项前“乃”是连词,“竟然”;后“乃”是副词,“才”。B项前“其”是代词,“他”;后“其”是代词,“自己”。C项前“之”是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之”是动词,“到”。)
15.C(C项“必将”错解了文意,应为“如果管仲被鲁侯重用”。)
16.
(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必:一定;治:使……治理得好;则非臣之所能也:判断句式;其:语气副词,表揣测,译为大概、恐怕。各1分。共4分)
(2)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管仲)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乃:就;生:活着;柙:用木笼装;以予齐:来交给齐国。各1分。共4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桓公从莒返回齐,委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辞谢道:“我是您的庸臣。国君加惠于我,使我免于饥寒,就算您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国家,那不是我能胜任的,大概只有管仲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仲: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诚守信,交结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示范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将士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百姓的父母,要想治理这个人,就不可不靠他的父母。”桓公说:“管仲亲手射我,射中带钩,我差点丧命,现在竟然用他,可以吗?”鲍叔牙说:“他是为了自己的君主才这样做的。您如果宽恕他就接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该怎么办?”鲍叔牙说:“您可派人到鲁国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肯给我。”鲍叔牙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逆臣在贵国,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君定能答应。不过,施伯知道管仲的才能,一定设法交付鲁国政事。管仲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管仲不接受,他们知道他将会返回齐国,定会杀他。”桓公说:“那么管仲会接受吗?”鲍叔牙说:“不会,管仲侍奉君主没有二心。”桓公说:“他对我也会那样吗?”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鲍叔牙去鲁国议和,对鲁国说:“公子纠是我们的亲人,请替齐国杀掉。”鲁国便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给我满足我们的心愿。”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能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管仲是天下的贤士,有大才能。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然长久地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呢?”鲁君说:“好。”将杀管仲,鲍叔牙进言说:“在齐国杀,这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这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在齐国把他处死,是为教育群臣。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与我国叛贼站在一起,这不是我们国君所期望的,使臣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君就没杀管仲,于是把管仲活着捆起来用木笼押回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