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三)

    时间:11-26 19:08:37来源:http://www.laixuea.com 高一语文知识阅读:8869

    概要: (2)课文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惊然”“不寒而栗”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 明确:这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从侧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从侧面反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 (3)文章恰当穿插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总体情况、地理位置和人口的介绍,这也是文章表现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较含蓄的句子提问:同学们,文中有些句子比较含蓄,如“在奥斯维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三),标签:高一语文,http://www.laixuea.com
        (2)课文第15段写参观地下窒息室:“喉咙就像被人扼住了一样。又有一个参观者走了进来,她踉跄地退了出去,在胸前直画十字。”第16段:“参观者恳求似的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然后对导游讲道:‘够了。”’此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描写,如他们“默默地迈着步子”“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目瞪口呆”“毛骨惊然”“不寒而栗”等,作者为什么要用较多的篇幅写参观者的表现呢?
        明确:这是从参观者的角度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从侧面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状况,从而衬托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文章从第8段开始,基本上把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与参观者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或在写实中渗透作者的感情.或在写集中营某一状况后,直接写参观者的感觉,这种感受是参观者在受到震撼后的自然流露,这种感受从侧面反映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
    (3)文章恰当穿插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总体情况、地理位置和人口的介绍,这也是文章表现力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较含蓄的句子提问:同学们,文中有些句子比较含蓄,如“在奥斯维辛,没有地方可以祈祷”“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它们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加深对一些含蓄句子的理解。
        4.对比阅读
        教师:法国诗人阿多尔诺写了一首题为“奥斯维辛以后”的诗。请你将它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进行比较,说说这首诗与课文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诗歌材料略)明确:启发学生概括二者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即鞭挞战争与罪恶,以史为鉴,珍惜和平与幸福。
        5.教师总结
        从1945年至1958年,这13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40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的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使明媚的阳光、儿童快乐的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惊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的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的石狮子仍然蜷伏看,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的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
        6布置作业。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1960年荣获普利策新闻奖。假设你是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需要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一篇200一300字的颁奖词,你怎么写?
    六、教后记
        这是一篇鞭挞暴力与邪恶,呼唤和平与幸福的文章,文章寓情于叙事之中,有很强的震撼力。准确把握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至关重要。在导入阶段,关于什么是新闻的一段话中列举了四个事例,既扣紧了文章内容也为本课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结尾联系日寇侵华的滔天罪行,控诉法西斯灭绝人性的罪恶,呼唤和平与正义,强化了这种情感基调。只有营造好这种情感氛围,才能有助于学生进入文本,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其实在备课时我还想到了另一种导入法,即引用“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句话导入。采用这种方法导入,虽然学生对新闻的特点会有所理解,但很明显,它营造的情感氛围与本文的教学是不相宜的。在问题的设计上,也注意增强激发性,如“教学过程2”中的三个问题。教师将两个矛盾体摆在一起,形成对照,造成悬念,引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有思维的碰撞,这样课堂也就有了生命力。在教辅材料的选择上,我坚持“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和适量的原则,不搞“电灌”,不搞图片展览,不以图害文,不以图代替学生的想象,而只利用一幅德国法西斯屠杀妇女的情景图,并配合问题“面对这种情景,善良的人们会怀着什么样的心情”,转入对文章以乐景写悲情手法的分析,既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避免了以图代替学生想象、思考现象的发生。

    上一页  [1] [2] 


    Tag:高一语文知识高一语文语文学习 - 高中语文 - 高一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