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初名绛,明亡后改名为炎武,江苏昆山花埔村人,因其乡有亭林湖,故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祖父以上三代都是进士,做过明朝大官。他年轻时参加过复社。清军占领南京后,他参加了江阴、嘉定、昆山三县人民的武装抗清斗争。明亡后,他仍与反清力量保持联系。自45岁始先后游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通观地势,阴结豪杰,以图复明。他的后半生,过着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活,曾化名蒋山佣。康熙十七年(1678)开博学鸿词科,企图笼络海内名流。一些朝臣推荐他应试,或约他参与修明史他坚决表示拒绝:“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终身不登权门,不涉利路,耿介自处,刚直不阿。自65岁时定居陕西华阴,70岁时卒于山西曲沃。顾炎武在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中,一边为抗清复明而奔走呼号,一边积极从事学术研究,他对历史、哲学、教育、音韵学、考据训诂以及金石文字等做了深入研究,颇有建树。他的著作,主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肇城志》、《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其中《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精力所
顾炎武《生员论》评析,标签:古代散文知识,http://www.laixuea.com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初名绛,明亡后改名为炎武,江苏昆山花埔村人,因其乡有亭林湖,故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祖父以上三代都是进士,做过明朝大官。他年轻时参加过复社。清军占领南京后,他参加了江阴、嘉定、昆山三县人民的武装抗清斗争。明亡后,他仍与反清力量保持联系。自45岁始先后游历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通观地势,阴结豪杰,以图复明。他的后半生,过着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活,曾化名蒋山佣。康熙十七年(1678)开博学鸿词科,企图笼络海内名流。一些朝臣推荐他应试,或约他参与修明史他坚决表示拒绝:“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终身不登权门,不涉利路,耿介自处,刚直不阿。自65岁时定居陕西华阴,70岁时卒于山西曲沃。
顾炎武在颠沛流离的艰苦生活中,一边为抗清复明而奔走呼号,一边积极从事学术研究,他对历史、哲学、教育、音韵学、考据训诂以及金石文字等做了深入研究,颇有建树。他的著作,主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肇城志》、《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其中《日知录》是顾炎武一生精力所注的结晶,全书32卷,前7卷论经义,第8一12卷论政事,第13卷论风俗,第14、15卷论礼制,第16、17卷论科举,第18—2l卷论艺文,第22—24卷论名义,第25卷论古事真妄,第26卷论史法,第27卷论注书,第28卷论杂事,第29卷论兵和少数民族,第30卷论天象术数,第3l卷论地理,第32卷论杂考。在《日知录》一书中,顾炎武尖锐地抨击了科举教育的弊病。在《日知录》卷18《拟题》一文中指出:“今日科场之病。莫甚乎拟题”。天下学子为了猎取功名,弃经史与实学,整年累月磨勘八股,“止记其可以出题之篇及此数十题之文而已”,致使学术荒废,人才毁灭。他无情地揭露:“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并以为明朝灭亡与这种腐败的教育不无关系,因为它培养的士人和官吏,不学无术,祸国殃民。由此,他指出:“救今日之弊,莫急乎去节抄剽盗之人”,以经世致用之学造就人才是改革教育的唯一正确出路。
顾炎武在《日知录》和《亭林文集》等著作中,从理论上总结和清算了宋明理学及其教育的利弊,并以极其委婉的手法转移了学术方向。他认为理学本质是经学,应当是“考百王之典’、“综当代之务”的经世致用之学,而后世理学都是抛弃了五经的“语录”之学和空谈心性的“禅学’,“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为了矫正“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空疏理学教育学风,他主张为学方向必须转移到“经世致用”的实学轨道,“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博学于文意在讲求“天下国家之事”,行己有耻意在强调民族气节。此外,顾炎武抛弃了理学家的“明体达用”,专心致志于通经之业,以小学音韵学为基础,摸索出一套扎实、细密的治学方法。即归纳的而非演绎的、历史的而非思辨的、证验的而非体认的方法,实事求是,尊重古经,把古书还之于古人,不加入自己任何主观臆测的朴学方法。顾炎武注重经史研究,提倡厚古薄今,扫除理学空疏之弊,开一代朴学风气之先,成为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三大名儒之一。由他开拓的学术领域和学术风气,深远地影响了清代的学术方向和教育内容与方法,所以他在教育史和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生员论》是顾炎武教育思想的代表作,由上、中、下三篇组成,原收入《顾亭林诗文集》卷一《亭林文集》。这是他早年的著作,在当时颇有影响。清代有多种《顾亭林诗文集》刻本,民国年间商务馆印有《四部丛刊》本。今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清代前期教育论著选》(上)收录了全文。
《生员论》的上、中、下三篇,各篇的内容有别,但从整体上看又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和中心论题,它系统阐述了生员的性质、作用、现状、利害,以及如何解决生员问题和改革教育管理制度等问题的思想,深刻揭露和抨击了生员的危害性和封建教育制度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