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除了这首诗而外,李贺集中尚有《送秦光禄北征》、《感讽》等五首诗,或感时世艰难,或抒爱国情怀,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些作品看作是政治诗。但是,如果仅此而称之为李贺诗歌的基本精神,恐怕就有点以偏概全了。 首先,就数量而论,此类作品在李贺诗中不过十一,并非主流。 其次,结合李贺的身世遭遇,分析他的思想内涵,也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据记载,李贺,是唐高祖子郑王李亮的后裔。到李贺的时代,早已家道中落,他的父亲晋肃,“边上从事”,已无半点宗室贵胄的权势了。李贺“稚而能文”,从小就表现出卓然不群的才华。稍长,即以诗歌名动京师,“当时工于词者莫敢与贺齿”。然因父名晋肃,竟不得举进士。后补太常寺协律郎,二十七岁以终。这样的身世遭遇,对于一个才华富赡又极其敏感的青年诗人,极易造成一种变态心理,使他在对现实生活的极度不满中,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个人和心灵。因此,虽然他的一小部分作品对社会现实作了一些真实的描写,但是他的大多数诗作,却不能像杜诗那样当作“诗史”来读。 一部《李长吉歌诗》,实际上是这
“鬼才”——李贺诗杂谈,标签:诗词赏析范文,http://www.laixuea.com除了这首诗而外,李贺集中尚有《送秦光禄北征》、《感讽》等五首诗,或感时世艰难,或抒爱国情怀,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我们当然可以把这些作品看作是政治诗。但是,如果仅此而称之为李贺诗歌的基本精神,恐怕就有点以偏概全了。
首先,就数量而论,此类作品在李贺诗中不过十一,并非主流。
其次,结合李贺的身世遭遇,分析他的思想内涵,也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据记载,李贺,是唐高祖子郑王李亮的后裔。到李贺的时代,早已家道中落,他的父亲晋肃,“边上从事”,已无半点宗室贵胄的权势了。李贺“稚而能文”,从小就表现出卓然不群的才华。稍长,即以诗歌名动京师,“当时工于词者莫敢与贺齿”。然因父名晋肃,竟不得举进士。后补太常寺协律郎,二十七岁以终。这样的身世遭遇,对于一个才华富赡又极其敏感的青年诗人,极易造成一种变态心理,使他在对现实生活的极度不满中,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个人和心灵。因此,虽然他的一小部分作品对社会现实作了一些真实的描写,但是他的大多数诗作,却不能像杜诗那样当作“诗史”来读。 一部《李长吉歌诗》,实际上是这位青年诗人一颗震荡着的心灵的记录,它在有意无意中向人们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李贺诗歌的基本精神。 关于李贺的大部分作品是否有政治含义的问题,陆游曾经说过:“贺词如百家锦衲,五色眩曜,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求其补于用,无有也。”(引自赵宦光《弹雅》)陆游是一位爱国的政治诗人,他的见解应当引起重视。
纵观李贺诗,我们就会发现,在李贺集中有着大量的 游仙记梦之作,这些作品,在扑朔迷离的氛围里,包藏着作者对各种人生愿望的强烈追求。
我们看到,在李贺诗中有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就是诗人 感慨宇宙的悠远无穷,生命的短促无常,由此在其灵魂深处引起的强烈冲突。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曾经写道:“细玩《昌谷集》舍侘傺牢骚,时一抒泄而外,尚有一作意,屡见不鲜。其于光阴之速,年命之短,世变无涯,人生有尽,每感怆低侗,长言咏叹”。简言之,亦即生命之欲在李贺诗中的体现。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就道出了作者感叹人世无常的深刻意蕴。汉武帝一生轰轰烈烈,到头来也只不过如秋风中的过客,来去匆匆。作为天地间的永恒者“金铜仙人”,面对人世间的无常变化,也会潸然泪下。从中可见作者对人生短促的感叹和对死亡的忧虑,这就是这首著名诗篇的主题。在这里,企图赋予它任何具体的政治含义都会显得牵强。这类作品在李贺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浩歌》、《秋来》、《苦昼短》、《日出行》、《相劝歌》、《铜驼悲》、《秦王饮酒》等等,一不是为生命问题而发,从中体现着作者对于生的欲念。李贺充满着对死的恐惧,但他却偏偏又是疾病缠身,瘦弱不堪。为了寄托自己对永生的追求,他塑造了一系列坚硬无比的金石之躯,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某种安慰和补偿。如 写马:“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 写日:“羲和敲日玻璃声。” 这种奇怪的艺术形象,只能从李贺的病态心理上找到解释。
对男女爱悦的偏执追求,同样是李贺病态心理的表现 。李贺在诗中十分注重对女性容se情态的描写,写得非常秾丽而轻亵,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男女情爱的渴望,这就使得李贺的不少篇什带着十分明显的宫体特点。如 《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破得东风恨,今朝伍几钱?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玉冷杠丝重,齐宫驾妾鞭。” 据《隋书》:“齐后主有宠姬冯小怜,慧而有色,能弹琵琶,尤工歌舞。后主惑之,拜为淑妃。”关于这首诗,王琦谓:“玩诗意似是女伶将入宫供奉,拥琵琶骑马而行;长吉见之,而借小怜以喻者。”见女伶而慕其色,借冯小怜而咏歌之,实在是由渴望情爱的苦闷而在精神上唤起的一种病态的幻觉。我们再来看李贺笔下的神仙,绝大部分都是女性,而这些美丽的女神,又恰恰都是李贺梦幻中的爱恋对象,李贺在诗中津津有味地描绘同她们的密宴幽会,也正是他那被现实社会扭曲的病态心理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