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773-1775年,俄国爆发了著名的普加乔夫起义,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在1781-1783年他创作了第一篇革命的诗歌《自由颂》,歌颂和呼吁自由,诅咒暴君。1790年,他发表了《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广泛地反映了18世纪后半期俄罗斯的生活画面,提出了政治、经济、宗教、法律、婚姻等问题,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专制农奴制的罪恶。表达了他革命的和民主的思想,对农民的同情。一时间人们争相传阅,书传到女皇手中,女皇读了几十页就大发雷霆,咒骂作者是“比普加乔夫还要坏的暴徒”,勒令察处作者,4天后,拉季舍夫被捕,两星期后被判死刑。三个月后,改判流放西伯利亚10年。他的第二个妻子(即第一个妻子的妹妹)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赶去,这是十二月党人妻子们英勇行为的先声。妻子死于流放期满从西伯利亚回来的途中。流放期间,他并不消沉,写了哲学、经济、历史方面的论文。1797年,女皇死,保罗一世继位,拉季舍夫得到部分赦免,回到莫斯科,但受警察监视。1801年保罗被杀,亚历山大一世继位,完全赦免他,并要求他说明对几条民法的意见,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标签:外国文学知识,http://www.laixuea.com1773-1775年,俄国爆发了著名的普加乔夫起义,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在1781-1783年他创作了第一篇革命的诗歌《自由颂》,歌颂和呼吁自由,诅咒暴君。
1790年,他发表了《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广泛地反映了18世纪后半期俄罗斯的生活画面,提出了政治、经济、宗教、法律、婚姻等问题,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专制农奴制的罪恶。表达了他革命的和民主的思想,对农民的同情。一时间人们争相传阅,书传到女皇手中,女皇读了几十页就大发雷霆,咒骂作者是“比普加乔夫还要坏的暴徒”,勒令察处作者,4天后,拉季舍夫被捕,两星期后被判死刑。三个月后,改判流放西伯利亚10年。他的第二个妻子(即第一个妻子的妹妹)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赶去,这是十二月党人妻子们英勇行为的先声。妻子死于流放期满从西伯利亚回来的途中。流放期间,他并不消沉,写了哲学、经济、历史方面的论文。
1797年,女皇死,保罗一世继位,拉季舍夫得到部分赦免,回到莫斯科,但受警察监视。1801年保罗被杀,亚历山大一世继位,完全赦免他,并要求他说明对几条民法的意见,可怜的拉季舍夫完全沉入到有所作为的幻想中了,但最终他看清了沙皇的虚伪,于1802年服毒自杀,终年53岁。
他的精神影响了许多人:普希金、雷列耶夫、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涅克拉索夫等等。
2、卡拉姆津(1766-1826)。
俄国作家、历史学家。地主家庭出身,14-17岁就读于莫斯科私立中学,同时在莫斯科大学旁听。一生主要从事著述,曾长期受法、德启蒙思想家影响。23岁游历欧洲,回国后创办文学月刊,只办了一年,陆续刊载他的《一个俄国旅行家的书信》、著名小说《苦命的丽莎》以及文论、翻译作品等,积极宣言贵族感伤主义,对当时居主导地位的古典主义提出挑战,主张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题材,不用帝王将相,而用农民、小贵族等作为主人公,强调他们的内心感受和不幸遭遇,在作品中使用比较清新生动的口语。但他并不反对封建制度,温和的保守主义。后来完成12卷《俄罗斯国家史》,上至远古,下迄17世纪,歌功颂德,拥护君权,被称为精神上的斯拉夫派之父。
3、茹科夫斯基(1783-1852)。
俄国诗人。父亲布宁是富有的地主。母亲是个土耳其女俘。他自幼被寄居于布宁家的破落地主茹科夫斯基所收养。童年生活孤独寂寞。曾就读于莫斯科大学附属的贵族寄宿中学,校长熟悉西欧浪漫主义文学,对他有一定影响。毕业后继续研读英国、法国、德国的文学。1802年发表第一篇作品,是翻译英国诗人格雷的诗歌。1808-1810年主编《欧洲通报》,并发表诗歌。1812年参加卫国战争。1815年起进宫廷任职,先为保罗一世的皇后伴读,1825年起担任后来的亚历山大二世的老师。他在宫廷25年,写作较少。他的政治观念保守,始终不赞成革命行动,但他利用同沙皇的亲近关系,曾设法减轻对12月党人的刑罚,改善谢甫琴科、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的境遇,也接济贫困的文人。1839年以56岁之龄辞去宫廷职位,去德国旅行,在那里结婚,长期居住德国。晚年双目逐渐失明,病逝于德国的巴登-巴登,遗体安葬在彼得堡。
他是公认的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的诗歌着重描写内心生活、梦幻世界、对自然的感受,也常取材于民间流传的神话故事。他的诗歌虽说受到感伤主义影响,但在抒发内心情感、创造新的表现技巧和韵律方面,可以说是普希金的先驱。别林斯基说他“使俄国的诗歌获得了心灵”。但由于脱离现实社会,沉浸在内心世界,他的诗歌带有保守性。www.laixuea.com
翻译方面将《奥德赛》、拜伦、席勒等人的作品译介到俄国。
4、雷列耶夫(1795-1826)。
俄国诗人。生于地主家庭。在军事学院学习时受到拉季舍夫和法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1812年参加反拿破仑的战争,远征国外。回国后因一度憎恶野蛮的俄国军队制度,曾退伍回乡。25岁迁居彼得堡,被选为刑事法庭陪审员,以公正闻名。28岁任大公司“俄美公司”经理,同年加入十二月党人团体北社,成为激进派领袖。促进北社与南社的合并,积极发动起义,起义失败后被判绞刑,1826年死于彼得保罗要塞。
12月党人的诗歌代表。注重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长诗《沃依娜罗夫斯基》写于1825年,以乌克兰历史故事为题材,主人公青年时期追随舅父背叛彼得大帝,流放西伯利亚,诗歌叙述了其身世和其妻赴西伯利亚的寻夫经过,反映了12月党人为祖国和自由贡献一切的精神。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Tag: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知识,语文学习 - 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