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游离于时代及自己的祖国之外,色彩阴暗。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是人类对于不能实现与没有实现的理想的永恒追求。进入想象的领域,表现内心生活。第一位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的美国作家,他的小说则从超自然方面寻找素材,心理效果短篇小说大师。3、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文学: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波士顿地区,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创作领域。以爱默生为首的超验主义者为了摈弃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汲取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唯心主义和神秘论、欧洲浪漫派文学家以及印度中国等东方民族的哲学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这一派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人的价值,反对权威,崇尚直觉,主张个性解放,打破了神学和外国教条的束缚。从某种意义上说,超验主义不是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哲学理论,而是一个思想观点表述的集合体。影响深远。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3)一代宗师。影响了废奴运动、女权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概述,标签:外国文学知识,http://www.laixuea.com游离于时代及自己的祖国之外,色彩阴暗。他的诗歌所表达的是人类对于不能实现与没有实现的理想的永恒追求。进入想象的领域,表现内心生活。第一位与现实主义背道而驰的美国作家,他的小说则从超自然方面寻找素材,心理效果短篇小说大师。
3、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文学:
超验主义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产生于19世纪30-40年代的波士顿地区,先表现为宗教、哲学思想中的改革,后扩展到文学创作领域。以爱默生为首的超验主义者为了摈弃加尔文教派“以神为中心”的思想,汲取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人的唯心主义和神秘论、欧洲浪漫派文学家以及印度中国等东方民族的哲学思想材料,提出人凭直觉认识真理,因而在一定范围内人就是上帝。这一派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文主义,即强调人的价值,反对权威,崇尚直觉,主张个性解放,打破了神学和外国教条的束缚。从某种意义上说,超验主义不是一个体系完整、逻辑严密的哲学理论,而是一个思想观点表述的集合体。影响深远。
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3)
一代宗师。影响了废奴运动、女权运动,引发了美国的文艺复兴运动,特别是其个人主义思想,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1836年发表了《自然》(Nature),被誉为“超现实主义宣言”;1837年在哈佛大学发表《美国学者》(TheAmericanScholar),提倡美国学者应该是具有独立思想的人;1838年又在哈佛发表《神学院毕业班演说》,批判因循守旧的教会;1840年起和另一著名超验主义思想家玛格丽特富勒主编刊物《日晷》,在其上发表东方哲学语录,有40多条摘自中国儒家经典;1841年和1844年,分别出版了两集《随笔》;1843年,发表《代表人物》系列讲演;1846年,出版了《诗集》。www.laixuea.com
他的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思想体系。他的作品是自己沉思的记载。散文,时代的发言人。诗歌,独创性,“思想的歌手”,他认为诗歌的功能是诗人自身作为个人在追求真理,诗人不是教师,要做到“知”“言”“行”的统一。自然本身是精神的象征,词语最终是自然现象的象征。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观点。影响到梭罗、狄更生、艾略特等。
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
超验主义思想家中仅次于爱默生的人物。1845年7月,他搬进康科德瓦尔登湖畔自己建的小木屋,开始了为时2年2个月的独处生活,期间完成《康科德及梅里马克河畔的一周》和杰作《瓦尔登湖》(Walden),
他无比热爱自然,鄙视物质财富,主张回返自然,保持纯真的人性。他侧重超验主义中人的“自助”精神。要想成为诗人,就应身体力行,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首诗。他认为:“诗人可分成两类。一类耕耘生活,另一类注重艺术。前者找食物是为营养。后者找食物是为味道。这两类人都不遗余力孜孜不倦,但是在艺术探求上却用心有所侧重。”
4、美国“文艺复兴”文学(AmericanRenaissance):1830-1860
后期浪漫主义,是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最终摆脱了欧洲传统,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在散文、诗歌、小说诸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霍桑(NathanielHawthorne,1804-1864):重要作品有:1828年出版第一部小说《范肖》;1837年出版短篇小说集《重讲一遍的故事》(Twice-ToldTales,1837\1842);1846年出版《古屋青苔》(Mossesfromanoldmanse);《红字》(TheScarletLetter,1850);《带七个尖角顶的房子》(TheHouseoftheSevenGables,1851);《玉石雕像》(TheMarbleFaun,1860)。
霍桑的创作深受加尔文教派的影响,又想有所摆脱,于是转向对人类状况与命运的探索,把社会矛盾归结为抽象的恶,追究隐秘的罪、探索和挖掘人的心灵真谛,是其作品的基调。艺术上,现实与想象的中间地带——罗曼司传统。《牧师的黑面纱》。
《红字》,以17世纪殖民的时期新英格兰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一位少妇为追求爱情而受到宗教势力残酷迫害的悲惨遭遇。海丝特·白兰是美丽、善良的英国女子,在其丑恶而虚伪的丈夫罗格·齐灵渥斯失踪以后,只身从欧洲渡海来到波士顿,于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相爱。为此,教会指控她犯“通*罪”,被逮捕入狱。按规定,白兰被迫在衣襟上绣了一个表示“通*罪”的大红“A”字,游街示众。他受尽屈辱,始终没有说出丁梅斯代尔的名字。尔后其夫齐灵渥斯也来到这儿,开始了对丁梅斯代尔的百般折磨,全力刺探他内心深处的秘密。最后,丁梅斯代尔依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坦白了自己的过错,而后死去。海丝特则鼓起勇气,以自己的善德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与爱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Tag: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知识,语文学习 - 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