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作者】肖旭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他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宋度宗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和文宗诸朝。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里,艰难困窘的家境,激发了他好学上进的精神。他幼习儒业,笃学不辍,初步形成了他的“民本”、“仁爱”、“忠君”、“济民”的思想,为他以后三十多年清廉为官的品格奠定了基础。曾任过礼部尚书、监察御史、中书省参知政事,因上书批评时政,获罪辞官。至治元年(1321)以父老归养为由,归里,隐居历城七八年。虽朝廷屡次征召,皆辞不就。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为救民于涂炭之中,方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他想到“民之流亡,如己流亡”,虽年已六十,却“一命即驾”,“登车就道”,在陕西赈济灾民中,他罄思竭力,“出币发粟,全活生灵,不知纪极”。终因劳卒过度,到官四月死于任所。“秦民闻信,疾首痛哭”,为立祠于曲江池畔,以示纪念。苏天爵在《七聘堂纪》中称赞张养浩:“执法牧民为贤令尹,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
“丹丘豪放真成派”——读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标签:诗词赏析范文,http://www.laixuea.com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他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宋度宗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和文宗诸朝。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里,艰难困窘的家境,激发了他好学上进的精神。他幼习儒业,笃学不辍,初步形成了他的“民本”、“仁爱”、“忠君”、“济民”的思想,为他以后三十多年清廉为官的品格奠定了基础。曾任过礼部尚书、监察御史、中书省参知政事,因上书批评时政,获罪辞官。至治元年(1321)以父老归养为由,归里,隐居历城七八年。虽朝廷屡次征召,皆辞不就。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为救民于涂炭之中,方出任陕西行台中丞。他想到“民之流亡,如己流亡”,虽年已六十,却“一命即驾”,“登车就道”,在陕西赈济灾民中,他罄思竭力,“出币发粟,全活生灵,不知纪极”。终因劳卒过度,到官四月死于任所。“秦民闻信,疾首痛哭”,为立祠于曲江池畔,以示纪念。苏天爵在《七聘堂纪》中称赞张养浩:“执法牧民为贤令尹,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台则号能臣”。这些评价虽以封建标准而论,观其为国为民之实,不为过誉。
张养浩的文学创作目的十分明确,他在《归田类稿自序》里说:他没有“班古人、甲当世、图不朽”之奢望,而是“因事寓怀及应酬之索”,基于现实所用,有所感而发的。他的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同代人的赞誉,引起后代人的珍视,并被收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之中,他的诗、文、曲、赋多是“仗义理而切于日用之实”的作品,今存六百多篇;他的散曲作品收在《云庄自适小乐府》(简称《云庄乐府》)中。
张养浩散曲风格,有“丹丘豪放真成派”(卢前语)之称。在元散曲发展史上,是一位有着重要影响的豪放派散曲家,一般都以【山坡羊·潼关怀古】为其豪放风格的代表之表,压卷之作,是作者赴陕西赈济灾民时途中所写。面对着严重的天灾人祸,哀鸿遍野的社会现实,经过这千古名胜的潼关,作者油然而生抚今吊古之情,于是写下了这篇千载传诵的名作。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以雄浑沉郁,悲凉苍劲的笔凋,描写了祖国山河壮丽,揭示了在封建社会里,无论王朝怎样的更迭,广大人民都要吃苦受罪的本质。体现了他曲作的豪放冈格和气韵。全曲分为三层:
潼关是个古名胜地,它的出名,主要是因为地势险要,它扼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要冲,是古都长安东面的屏障,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第一层前三句,正就潼关的地理位置着笔,写出了潼关一带的山河形势之险要。“峰峦如聚”写潼关有许多山。一个“聚”句,似乎山也会动作,向着潼关聚拢而来,注入了生命;“波涛如怒”写黄河水势浩大。“怒”字,不仅形容了波涛的动态,更带有感情色彩。这“如聚”、“如怒”用的是比喻,都把无生命无感情的山河进行了人格化,不仅写出了山河形势之险,而且更写出了作者面对如此险要山河时的感情波澜。特别是“怒”字,读者不仅要问,这“怒”的仅仅是波涛吗?当然不是。作者此次经过潼关是为赈济灾民。旱灾造成的“饥民相食”的悲惨现实,不禁引起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无限同情,和对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的统治者的无比痛恨,那感情的潮水在胸中聚集、激荡。那愤恨不平和汹涌澎湃的感情就像起伏的山峰,怒吼着的波涛。所以这两句固然是在写山河的形势,但也隐喻着作者的心境。“山河表里”语出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子犯对晋侯分析城濮之战的形势说:“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是劝晋侯与楚国打这一仗,战胜了,必然能得到诸侯的拥护;不胜,晋国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也无所妨碍。“山河表里潼关路”说的是通向潼关的道路,都是背山面河,形势非常险要,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该句是对前面两句的概括和总结。但是这句诗也极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在这“潼关路”上,自古走过多少征战的队伍,路上枕籍过多少士兵的尸体!在这条路上,决定过多少王朝的兴亡!有的人是从这条路走上了权力的顶点,更多的人是从这儿走向了死亡。
第二层写潼关怀古。上面三句主要是写眼前所见,为下文“怀古”提供依据,这是一般咏怀古迹的作品的比较通用的写法(王安石的怀古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就是这样的写法)。“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作者西望长安,无限感慨。这几句“怀古”,是上文“抚今”所引起的感情的发展。“西都”是指长安。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所以把长安称为西都,洛阳则称东都。“踟蹰”是指心绪上的徘徊、犹豫。“经行”就是经过、行走的意思;“处”这里就是指西都。作者站在潼关向西眺望长安,心里不禁犹豫起来。这就是“望西都,意踟蹰”的句面意思。一个“望”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那里有遍野的哀鸿需要去救济,他怎能不急呢?但“意踟蹰”却又表现作者心绪上的不宁静。统治者真的要救民吗?而他自己一人又能有多大力量去赈济这千千万万的灾民呢?这就是他的“踟蹰”的原因。不过,这毕竟是现时的当务之急,所以他还是要赶快赴任,急切的心情体现在“望”字上。由“望西都”引起自己的“意踟蹰”,更引起了自己的怀古之情。长安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古都,关系着许多王朝的兴亡,这怀古之情是丰富的,但作者却只凝缩在两句十五字之中:“伤行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只抓住“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镜头,表达自己绵绵不尽的怀古之情。秦始皇建都咸阳,在长安附近,大修宫殿,他把“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统统掳掠过来,建造了“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阿房宫,可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汉代统治者,再度营建长安城,宫殿更是栉比鳞次,金璧辉煌。《三辅黄图)》记载:“未央宫前殿东西五十五丈,深十五丈,高三丈五尺。……金铺玉户,华榱璧珰,雕楹玉磶,重轩缕槛,青锁丹墀,左域右平;黄金为壁带,间以和氏珍玉。”“建章宫南有玉堂,……玉堂内殿十二门,阶陛皆玉为之。铸铜凤高五尺,饰黄金,……椽首薄以璧玉”。但东汉末董卓之乱,宫殿毁坏,长安城中更是“人相食,白骨委积,臭秽路”(《后汉书·董卓传》)不久也就“鷩雉雊于台陂,狐兔府于殿傍”,引起了潘岳“何黍苗之离离,而余思之茫茫”的慨叹(见其《西征赋》)。作者字面上仅写到秦、汉,而实际上当然包括在长安建都的各朝各代,他们苦心经营,但最后“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前一句着以“伤心”二字,感慨是多么深沉!后一句着一“都”句,所包含的历史内容又是多么丰富!
最后两句写怀古所得出的结论。作者伤心的仅是历代王朝的兴亡吗?当然不是,他伤心的是人民,统治者“兴”了,于是“几世几年,掳掠其人”,兴建这些凝注了人民多少血汗和眼泪的宫殿;而“亡”了,这些人民的血汗又付之一炬,化作了焦土。于是作者把千般同情,万种愤怒化作了八个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高度概括了一千多年来人民的苦难!无怪乎黄河的波涛“如怒”!那千古滔滔的黄河水,不就是人民的血汗和眼泪汇成的吗!而今这严重的旱灾,这哀鸿遍野,饥民相食的惨状和那千古人民的痛苦汇合交融在一起,作者的心情怎能平静!这从对历史的概括中提炼出鲜明而深刻的主题,道出了封建社会历代兴亡的实质、改朝换代的实质,那就是不管谁兴谁亡,都会给老百姓带来痛苦。这一总结深刻而尖锐,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慨,这一总结用通俗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精粹的内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谁都看得懂,但谁看了都会引起丰富的联想,深刻的思考,这是经过千锤百炼达到欲语破地的警句。这首关心人民疾苦的佳作是元散曲中不可多得的思想性、艺术性都比较高的作品。
本篇在结构安排上很有特色。全篇可分三层。第一层是前三句,写潼关周围的山河形势,重在描写地理形势的险要,是抚今,为下文的“怀古”提供条件。第二层是紧接上一层的四句,是具体的怀古的内容,但只截取“官阙万里都做了土”的一个事实。第三层是最后两句,点出了全曲的主题,揭示了统治者的兴亡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苦难的历史。层次很清楚,但又是有机的一个整体,拆碎开来,又不能独成片断。没有第一层的抚今,就不能引起第二层的怀古,而第三层的更是对抚今怀古的高度的思想概括,大大加强了全曲的思想意义,是画龙点睛式的警句。假使去掉最后的八个字,这首小令的思想性就平庸多了,与一般文人雅士所发的思古之幽情就无大区别了。这八个字加强了作品的人民性,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愤怒。这八个字所揭示的真理(当然是在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里)是张养浩以前的诗人们所熟视而未睹的。作者写抚今、怀古正是为最后八个字服务的,而这八个字正是前面抚今、怀古内容的归穴。所以全曲层次清晰而又结构紧密,层层相生,环环相扣,一丝儿也动弹不得!
其次,这首小令语言精炼警拔,辞约义丰,很见作者在炼字炼意上的功夫。开头两句,用“如聚”、“如怒”两个比喻,把不会动的山写得有动作,没有感情的河,写得有了感情,这种拟人化的手法,绝不仅是为了卖弄技巧,而是为内容服务的。这“聚”和“怒”正是作者不平静的心情的写照,作者是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自然界的山河景色之中,有着极丰富的内涵,会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可见作者在用字上是很费一番斟酌的。而怀古一层里,本可以写很多内容,但作者惜墨如金,只就“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做文章,而历代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却又可以说是包揽无遗。语言多么简练而内容又多么丰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更是用最平易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历代在封建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苦难史。平易而警拔,警拔而奇峭!整首小令只用四十四个字,但它所能引起人们的联想是极其丰富的,它所揭示的道理的深刻明晰,也绝胜过一些洋洋洒洒的政治论文。这些地方足见作者在字、词、语言上的锻炼能力和思想内容上的高度的概括能力。清人薛雪在《一飘诗话》中说:“篇中炼句,句中炼字,炼得篇中之意工到,则气韵清高深渺,格律雅建雄豪,无所不有,诗文之能事毕矣。”《潼关怀古》庶几可以当之。
另外,这首小令借古讽今的手法也值得一提。古代诗、词、曲中咏怀古迹的作篇汗牛充栋,但是作品的思想意义却有高低、良莠之分。有不少文人墨客的咏怀古迹的作品往往是就古迹而咏古迹,纯粹只发思古之幽情,因此咏怀古迹只是为了消遣他们的闲情逸致,而进步作家的这类作品则多是为了借古讽今。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这样的具有高度的人民性的一篇作品。但它与一般的借古讽今的诗文又有不同。一般的借古讽今的文章所借的古事与所讽的今事多是具有同类性质的事。如苏轼的名作《荔支叹》(它不是咏怀古迹的,但它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是借汉唐的统治者从南方运送荔支龙眼而残虐人民来讽宋代统治者从远方运送茶叶、牡丹花而劳民伤财,两者性质相同。张养浩的这首小令,借的是历代统治者兴建宫室,但却不是讽刺元代统治者的大兴土木,而是在思想内容更开掘一层,揭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历史上的真理。我们已经知道,作者面对的现实是陕西大旱,哀鸿遍野,饥民相食,人民正在受“苦”。所以作者就眼前所望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这一历史事实,在思想内容上更开掘一层,喊出了声震千古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就显得作者站得更高,认识得更透彻精辟,概括得更有普遍性和理论化。这种借古讽今的手法当然要技高一筹。
【山坡羊·潼关怀古】以它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艺术性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复卷而思,思绪绵绵,感慨万千,使人不能不反复吟咏“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一揭示历代王朝统治时期的具有普遍性真理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