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地图|收藏本站|数学学习|学习方法|电脑学习|教学大全|生活常识|句子大全|管理资料下载|范文大全
  • 浅论《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地位和作用

    时间:10-14 10:26:28来源:http://www.laixuea.com 诗词赏析阅读:8766

    概要:【作者】李飞舟【内容提要】 张若虚是唐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并非职业诗人,只是做过兖州兵曹。他的诗仅存两篇,《春江花月夜》一篇,就确定了他在唐诗史上很高的文学地位,该篇被称为“孤篇盖全唐”,张若虚真是一位奇人。《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就是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意义,它的语言优美、流畅婉转、自然清丽,想象奇特,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内容 形式 艺术 评价。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由于史传无确载,其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现存两首,竟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中起着重要传承作用,这足见其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拙文试从作品内容、形式、艺

    浅论《春江花月夜》的文学地位和作用,标签:诗词赏析范文,http://www.laixuea.com
    【作者】李飞舟【内容提要】
      张若虚是唐代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并非职业诗人,只是做过兖州兵曹。他的诗仅存两篇,《春江花月夜》一篇,就确定了他在唐诗史上很高的文学地位,该篇被称为“孤篇盖全唐”,张若虚真是一位奇人。《春江花月夜》一诗在立意和选材上总结前人的经验,借乐府旧题谱写天下众多人的心声,就是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时代进步意义,它的语言优美、流畅婉转、自然清丽,想象奇特,意境优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关键词】 《春江花月夜》内容 形式 艺术 评价。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大致与陈子昂等人同时登上诗坛。由于史传无确载,其生平事迹不详,只知他是扬州人,做过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和包融齐名,被称为“吴中四士”。他的诗现存两首,竟一篇《春江花月夜》就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中起着重要传承作用,这足见其作品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本拙文试从作品内容、形式、艺术特色和人们的评价四个方面予以论述,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在《春江花月夜》的内容方面

    (一)题材方面。诗人张若虚以江月、探索宇宙和人生的奥秘、离思三个不同的题材为话题,引发开来写成一首三十六句的抒情长诗。春江潮水涌潮入海,江海不分,滟滟的江波浩淼,宛转的江流绕着遍生花草的原野,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显现出“花林皆似霰”的自然景观,作者进一步勾勒出“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的朦胧、玲珑透彻的美境,让读者想象出江天一色,月光一尘不染,大而明亮的迷人景象,在静美的月光下,诗人站在江畔,仰望明月,情不自禁地探索月亮和人类生存奥秘,“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是作者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有力证据。作者发现:人的个体生命是短暂有限的,然而世代相传“无穷已”,江月虽存在永恒,但它是无生命的,只不过“年年只相似”,一层不变,这种超凡的宇宙意识是盛唐诗坛“宏豁大气”最初的完美体现。由“不知江月待何人”一句引发出“离思”的话题,月光徘徊,照在明月楼上的妆镜台、玉户帘、捣衣砧,而思妇想把这恼人的月光赶走,可月光却“卷不去”、“拂还来”,从这两个痴情动作形象地勾画出思妇相思到了极点。“愿逐月华流照君”此句是思妇的强烈相思情感的升华,不单是思妇思念游子,浪迹天涯的游子何尝不想归家团聚,鱼雁传书虽有此传说,但不及月光的快速。作者借助“梦落花”、“可怜春半”、“流春去尽”的意象,表面指春光易逝,实指人的青春岁月,时光催人老,岁月不饶人,年过半白还不能回家,还要等待何时才能回家,然而回答的是“碣石潇湘无限路”表露出作者归家无望,相会无期的消极悲观的思想。

    (二)主题。《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有两大主题:一是生命,二是追寻自己的精神家园。张若虚之前就有诗人涉及此主题,如曹植的《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的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无法与日月同存,而子子孙孙一代接一代,永无止境,只要地球上适于生命的环境不毁灭,整个人类将会永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他是乐观积极向上的,并不含有叔本华“对生命的弃绝”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诗词赏析诗词赏析范文语文学习 - 古代文学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