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柳中庸《听筝》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白居易《夜筝》这三首同题材的诗(诗题也基本相同),都写听筝,但其着眼点都不在表现弹筝者精湛的技艺,也不在描绘筝乐的内容,而是“听筝之意不在筝”,在借听筝以写人,在这方面,三首诗又各取所需,各有侧重。李端的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的神态而见其爱意;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在写法上,三首诗也明显有别。李端的诗主要是巧妙用典,以一生动的细节表情达意,具有诗趣;柳中庸的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将以形喻筝声与以声(杜鹃之啼声)喻筝声结合起来,将表达筝之“悲怨声”与诗人之“离别恨”结合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运用“空白”的技法,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通过比较,我们便能读透这些作品。三、读化读化,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上,鉴赏者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前人所说
古诗词鉴赏三步曲,标签:诗词赏析范文,http://www.laixuea.com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柳中庸《听筝》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白居易《夜筝》
这三首同题材的诗(诗题也基本相同),都写听筝,但其着眼点都不在表现弹筝者精湛的技艺,也不在描绘筝乐的内容,而是“听筝之意不在筝”,在借听筝以写人,在这方面,三首诗又各取所需,各有侧重。李端的诗着重摹写弹筝者的神态而见其爱意;柳中庸的诗着重描写诗人听筝的感受,并以此抒写自己的离情别恨;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表现诗中主人公“别有深情一万重”。在写法上,三首诗也明显有别。李端的诗主要是巧妙用典,以一生动的细节表情达意,具有诗趣;柳中庸的诗主要采用新颖贴切的比喻,将以形喻筝声与以声(杜鹃之啼声)喻筝声结合起来,将表达筝之“悲怨声”与诗人之“离别恨”结合起来,化无形为有形;白居易的诗则主要运用“空白”的技法,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通过比较,我们便能读透这些作品。
三、读化
读化,这是鉴赏古典诗词的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在这一步上,鉴赏者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有一个质的飞跃,达到前人所说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境界⑦。也就是说,对一首诗(词)的解读,也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与其意境的挖掘等层面上,而是对作品能烂熟于心,将作品的意境化为鉴赏者心中的境界,并能以其独特的角度、别具一格的语言表现出来。其突出表现在于完成对鉴赏文章的撰写。鉴赏文章是鉴赏成果的外在表现,没有这一步,鉴赏过程是不完整的,而且不能说是成功的。如何撰写古典诗词鉴赏文章?我以为,这没有也不应该有一定的固定模式。不过,有三点可以强调:
1.言之有物
言之有物,就是要少说空话,少说废话,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切不可像现在有些人写小说那样,本来只够写短篇的素材,硬要拉成中篇甚至是长篇。我觉得,只要将自己读诗词的最深刻最有个性的体会写出来就行了,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更没有必要去硬做大文章。
2.灵活多样
灵活多样,就是在写作鉴赏文章时不要一个模式,而应根据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写作方式。就诗词的篇幅而言,一般来说,对长诗可以采用论文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对短的诗词则适宜采用随笔、对话体等。就探讨诗词的内容与形式而言,鉴赏文可以多角度下笔,也可以就其中一两点加以赏析。一句话,不要墨守成规,而要灵活多样。